無論是跟隨你我喜好變化的家中擺設、行走於街道時望見的招牌、搭車時為行人指路的標示,以及包裹於餐點外看似平凡的包裝,人們生活處處充滿著設計,而各形各色的設計,更是構成地方美學文化的重要因子。
日本作為台灣人長年喜愛的旅遊勝地,各領域友好的台日交流也相當頻繁,在設計層面,亦有許多值得參考、借鏡之處。總是散發潔淨、樸素且直白明瞭氛圍的日本,在方方面面的設計中,常讓人一眼便認出「這是日本」── 如此具高辨識度的風格,究竟是如何養成的?在日常裡,又藏有哪些值得細探的脈絡呢?長期關注文化與藝術領域的 G&G 文化產業實驗室,於 8 月 6 日(週日)舉辦了「從東京到京都|旅日設計師的美學觀察筆記」講座,邀來兩位旅日設計師宋政傑、施博瀚,以設計的角度出發,從「觀察」到「反思」,帶領大家探究日本的美感養成。一起跟隨 WONDER 的現場直擊,聽聽兩位設計師有著哪些你我平時常常忽略、卻至關重要的細微巧思!
設計師宋政傑
回歸本質觀察、自小培養美學,
透由生活記憶灌溉設計認知
擅長讓字體饒富趣味、變化多端的設計師宋政傑,曾操刀高雄「好漢玩字節」展區設計、日本樂團 toe 來台巡演「独演会 台北+高雄巡業」海報主視覺等多項精彩作品,總能將文字活現出強烈風格的他,也曾在 WONDER 過去的專訪中分享了自身設計心路歷程。宋政傑於今年決定前往東京旅居,除了希望學習日語外,更期盼透過觀察及進修,浸潤於不同國度的設計文化裡探索,「起心動念是想去一位很欣賞的老師課程學習,時間允許的話,也滿想看看日本的平面設計師在做些什麼,畢竟我是工業設計出身的嘛!還是會想了解不同領域的內容。」
身為設計師的他,對日本文化的觀察,早在赴日前便已開始。由於家裡從事瓦斯相關行業,宋政傑自小便對瓦斯桶上紅色的楷書標誌印象深刻,不過與你我相同,多數台灣人在兒時鮮少受到設計概念薰陶,但在日本,無論是電視節目或相關教材,結合設計的教學方式都讓宋政傑耳目一新,「日本 NHK 有個名叫《Design Ah!(デザインあ)》的節目,由設計師佐藤卓擔綱,從日常出發,透過有趣、直接的觀察方式,讓小朋友意識到什麼叫設計。」延伸至語言學習的階段,宋政傑也分享日本於各種字體上的教導,不像華人習慣以篆書、草書、行書等平常較少見的歷史角度帶入,而是從生活常見的各種招牌中擷取單一字「あ」,運用共同文字,讓學生透過熟悉的記憶更直觀辨認,「了解姓氏多寡時也是,展覽中以佔比較多的姓氏放在最大面積,比起單純用數據統計,顯得更加直白。」
「日本擅長從本質中觀察、抽取特色,再呈現給受眾閱讀。」— 宋政傑
一樣的字詞,漢字與日文排版卻大不同!
揭祕「閱讀感」的重要性
見微知著,從孩童學習階段開始的養成,不難想見日本對美學形塑的其來有自,宋政傑引用了 New York Time 曾描述的一段話來形容日本:「沒有任何雜質、以原本狀態進行,宛如傳統的日本設計。」出於豐厚的歷史底蘊與不容馬虎的社會氣息,造就了這般獨樹一格的設計風氣,不過許多事物都有著一體兩面,宋政傑認為,相對於日本的縝密,台灣有著自身的優勢,「日本的設計很嚴謹,台灣則有許多不同的聲音,這是日本比較難擁有的。台灣現在還在成長中,正是因為還沒完美,因此能誕生許多有趣的碰撞。」
自由之下容納的多種聲響,一如台灣這座寶島過去經歷的多元文化洗禮,以致人口組成種族豐富,造就了街道上各型各色的建築、招牌字樣,「像是日本近年掀起了所謂的『台灣風』,如台灣拉麵便是因為加入了肉燥而得名,在字體上也有這種現象。」宋政傑觀察,日本對於台灣字體呈現的印象以「噴漆字」為主,並多採用明體、楷體,「之前在 Clubhouse 上與日本人聊天時,他們也發現比起日本,台灣在設計上更喜歡使用曲線,我想,這是因為閱讀時產生的節奏感不同而導致。」
日文中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構成邏輯各不相同,因此當結合漢字、三者同時使用在同一個版面時,疏密交錯的關係,排版時更容易誕生空氣感,「日文排在一起時會內縮,產生了與英文不一樣的閱讀感;中文則屬於方塊字,節奏不像日本那麼強烈,看起來比較生硬,才會下意識地使用曲線來排列,製造出流動的感覺。」因此無論是包裝、電影、音樂等名稱,若從日文直接轉換為中文時,時常讓人感覺少了原本的氛圍,正是由於字型差異導致,「將日文、歐文譯成中文排版時,不妨從灰度、重心和字的複雜程度來判斷轉化,若直接轉移產生不協調感時,也要根據外部空間來修調,整體感受都會不一樣。」宋政傑補充道。
除了字體轉化、設計撇步分享,日常中的靈感泉源也是架構風格不可或缺的因素,宋政傑說,自己很喜歡到美術館晃晃,那方聚集了他人的能量,有許多值得吸收的看點;此外,即便是日復一日的生活,宋政傑也能從中創造差異、汲取繆思,「我偶爾會在上、下班時走不同的路線,有時就會發現一些特別的店家或景色;另外我也會在 IG 上觀察其他設計師追蹤哪些帳號,也很喜歡看他們的限時動態,雖然聽起來好像變態(笑)!但可以從中跳脫演算法、發現新事物。」他眼神發亮地說。
「限時動態不只是社群互動的方式,也能從中觀察到他人關注事情的角度,即便是普通、重複性高的事物,不同人的視角都有著各自的精彩。」— 宋政傑
設計師施博瀚
從京都的細膩與堅持,
看見城市裡的設計層次與影響力
同樣以字體設計見長,中文字型凝書體的設計師、於近期發表新書《LOGO 設計研究所:更有亮點的 60 個技巧》的施博瀚,則有別於宋政傑選擇旅居東京,他從去年 4 月至今年 6 月,多數時間都待在京都。出於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偏好而踏入這座匯集古樸風韻的雅緻城市,但讓人意外的是,小時候的他對日本並沒有太多憧憬,「許多人透過漫畫、動畫開始愛上日本,我直到國中認識 MUJI無印良品後,才為這樣質樸、不誇飾的風格所著迷,因而對日本產生更多興趣。」自那時起,這個位處台灣北方的國家漸漸成為他打造生活風格的心之所向,影響甚鉅乃至後來被問及「最喜歡台灣的什麼?」他想了想回答 ── 離日本很近。
設計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設計,施博瀚先是分享了居住於京都後五感產生的舒適感受,「京都是個四季分明的地方,市區有許多低矮的町屋,所以天際線不高且整齊,日照多心情就跟著好。也正因如此,京都人的感知敏銳、心思細膩,無論是建築或日常各方面都有許多層次。」施博瀚笑言,京都宛如神仙城,所到之處都充滿著交織氣候、人文、社會而生的美學,以及百般講究、墨守成規的堅持,「以吃飯來說,台灣人習慣筷子直放,但日本因為用餐方式的不同而習慣橫放,有次我去某間餐廳吃炸豬排時,店員還特地過來把我的筷子放成橫的,哈哈!」
從生活延伸到文字設計,施博瀚也有志一同地覺察字型不同對排版帶來的影響 ── 日本多數文字排列方式以直排為主,就連車站、街邊的告示單,也可以看到直排設計,「日文漢字與假名穿插使之閱讀有節奏感,所以多用直式排版,雜誌也以右翻為主,我家的書櫃檔板更因此靠右側設計,使封面能夠朝外,可見文字排版的方式影響很廣,不只是閱讀。」施博瀚更觀察,現時日本相當敢於使用歐文,「比如禁止停車的牌子只寫 No Parking、便利商店熟食包裝大量使用歐文裝飾,甚至某次去吃甜點時,菜單上只有片假名和法文,整體看起來確實很有質感,這都是台灣不太可能有的。」相比台灣商業文宣仍以使用方塊形漢字為主,歐文音字母外觀不一,編排時視覺富有節奏感,日文因為假名的使用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美感與易於理解的目的排序,日本在版面設計上有了更多的選擇。
不只為了設計而設計,
更要融入環境、創造需求與記憶點!
從嚮往日本到真正居住於彼方,在京都的這些日子以來,施博瀚發現日本人的貼心與細膩,在設計中落實得相當徹底,「京都有許多融入環境的設計,像是消防栓、垃圾回收桶等日常物件,用色及標示字樣都能結合當地氛圍,不會顯得特別突兀。」尤以京都特別明顯,出於感知纖細,或許不是太過華美的呈現,卻充滿著思慮周全、化繁為簡的用心,「像京都許多車站的出口標示牌,都與以背景磁磚為單位貼合一致,我發現時真的讚嘆不已!」就連博物館提供觀者閱聽導覽的耳機,也讓施博瀚深受啟發,「我們去看展時多半會稍加打扮,不管男女生都希望髮型不被破壞,京都許多展館很貼心地考量到這點,提供了掛勾式的耳機,不像耳罩式會壓到頭髮,又能聽得很清楚,還可以重複使用,是很聰明又體貼的設計。」
除了以人們日常所需為最主要的考量點進行設計外,對施博瀚而言,日本更擁有「創造需求和記憶點」的民族特性,「社會風氣的關係,他們比較少戴黑色口罩,我就看到有網友分享日本某品牌做了週一到週日、從白色漸變成黑色的款式,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輪替。」而連鎖超商 LAWSON 近年相當熱門、旅日必吃的炸雞,施博瀚也從設計師視角有了新的發現,「LAWSON 雞塊袋子上面的 Logo,其實是全日本的地形形狀喔!發現這個巧思後,自然而然就對這項商品很有印象,這就是設計的妙處。」他進一步表示,有趣而不失實用,是日本始終強大的設計原則,「像我們喝味噌湯時蓋子常被吸住,台灣有餐廳就乾脆不提供蓋子,日本餐廳則是在蓋子上開一個小洞,便解決了這個問題;結帳櫃台也是,因為出現人力不足導致隊伍排太長時,日本並非選擇請人支援,而是開設電子化自動結帳櫃台。」
「台灣人擅長解決問題,日本人擅長做出解決問題的設計。」— 施博瀚
回歸操刀設計的角色,施博瀚近期和在日本工作的設計師友人對話時,發現了該國近來的設計趨勢,「所謂的『民藝感』最近討論度很高,呈現時要保有質地的元素、純樸感,每個設計也都要有它的背景原因。在日本,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養分。」感知,來自日常中的觀察與悉心感受,施博瀚平時只要有出門,便會盡力吸收所見所聞,「我的手機相簿裡有『演講』、『寫進書裡的』、『美』、『醜』、『良例』、『劣例』⋯⋯ 很多分類,常常看到一項事物就會把它拍下來分門別類,雖然有些東西當下不見得知道對自己有什麼幫助,但累積久了一定會有收穫!」
旅居京都一年、現已回到台灣生活的施博瀚,站在這塊熟悉的土地上,將向外探索一圈後的精華淬鍊於身,帶著這些細小卻重要的細節,繼續在設計師的路上馬不停蹄。
最後,他捫心自問喜歡日本的什麼?「離台灣很近。」他如此說道。
設計師|宋政傑 Instagram 設計師|施博瀚 Instagram G&G 文化產業實驗室 Instagram
Text & Photography & Edit / 洪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