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以製作王彙筑的《FAC:E》一舉入圍第 33 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音樂唱作人 Everydaze 原先與家人同住,去年父母搬離後,家裡便只剩他和哥哥。而即便是從小住的老家,他仍不覺得這裡是長期居所,因此離開宿舍搬回這裡以後,房間內甚至有許多紙箱都還維持原樣、未曾打開。
比起變動,Everydaze 更喜歡規律的每一天,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會在一季開始時,安排接下來幾個月時間的「每日」行程,詳細訂定幾點要做什麼。時間表的安排原就是他從小的習慣,但長大後仍如此鉅細彌遺,最主要還是為了對抗內心的焦慮感,「我做音樂,其實會很需要一些固定的時間吸收,或嘗試創作,這對我的成長會比較有幫助。」
然而出社會幾年後,這個習慣便停止了,因為他逐漸發現按表操課,有時反而會引發其他焦慮。「比如接案,有時其實很難衡量一個案子會花的時間,有可能連原本安排讀書、學習的時間都被填滿了,這種時候就會感覺自己在犧牲。」
他將這個狀況對應到大學時單車環島的經驗,就算每天會設定終點,但仍經常會有各種因素,導致他無法按照原本規劃。「有時是體力或天氣,有時是路途間看到其他想探索的地點,花了額外的時間,如果提前訂了住宿,但最後無法抵達就會浪費了訂金。」Everydaze 承認自己骨子裡有些控制狂,喜歡事情在掌控之中,但他同時也在學著享受生活裡的一些隨機性。
「Everydaze」這個名字源自於「愛在三部曲」導演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Stuart Linklater)的早期作品《年少輕狂》(Dazed and Confused),故事描寫了一群高中生在畢業前夕對人生的迷惘,與揮霍時間的狂放。
「Daze」可以翻譯成恍惚或迷茫,Everydaze 因為片名認識了這個單字,也對電影中主角們的狀態感同身受。「我小時候對長大的想像是,有一天我面對任何事情都可以輕鬆解決,都可以游刃有餘,但是長大之後才發現並不是這樣,因為每個階段遭遇的挑戰都不同,有時候它在還沒準備好時就出現了,會使你徬徨。」
「『Everydaze』就是在講現實生活中每天都有的困惑,你最終要學會接受這件事情,心裡面才會有平靜。」— Everydaze
對這些人生課題不斷思考,他曾經嘗試參加「內觀」課程,那是源自印度的古老修行方式,無關乎特定宗教信仰,目的是透過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課程總共十天,在內觀中心除了睡覺、吃飯和簡單的散步外,其餘就是不斷地靜坐,禁止與其他學員有語言或眼神交流。
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許多身體的痠、麻、痛,也因為收斂了外界刺激,閉眼靜心,不得不聆聽腦海中不斷湧現的各種念頭。「這個課程就是在學習『無常』這個概念,你會漸漸發現,肉體上的不適感和心中的情緒雜念,隨著時間都會過去。不管好壞,沒有東西會永遠存在,你無法決定人生要面對什麼事,最終只能接受、擁抱它。」
無論哪種類型的創作,常聽人說好作品提供的不是結論或答案,而是問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從 Everydaze 這個名字開始,他便誠實地說出了自己內心的困惑,或許嘗試理解人生的過程,反而能夠產生許多提問的動力。如此看來心中抱有疑問,也不是什麼壞事。
I Wonder … Everydaze 的房間異想
Q:想像一下,有個朋友從沒去過你家,會跟這個朋友描述自己的房間長怎樣?
亂亂的,有一些樂器(吉他、效果器、鍵盤),還有你想像得到房間會有的東西。
Q:對於居住空間,有什麼絕對不能妥協的地方?居住空間、國家或城市地域的不同,對於個人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不要有蟑螂 ⋯⋯ (我會尖叫 ⋯⋯)
隨著居住空間、地域不同,心境上應該也會有落差,如果是住在天氣好又不是那麼繁忙的地方,應該可以 chill 很多吧,創作出的歌可能也會明亮一些。不過對我來說其實也蠻不一定,還是要看當下遇到的人事物和自己的狀態是如何。
Q:有沒有什麼物件,無論你是搬家或是出國短居、巡迴,都一定會帶著一起移動?這個物件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我是個物慾蠻低的人,所以其實還好,沒有特定物品。如果真要說的話大概是吉他吧,沒事做的時候一定要彈點什麼來娛樂自己!
Q:是個常待在住處的人嗎?若是不出門也沒有特別的規劃,可以分享一下會怎樣度過這一天嗎?
對,我是(笑),大部分在做音樂、看 Netflix。
理想的話會早一點起床,大概 8 點那種(但幾乎沒有理想過),沖個咖啡吃個早飯,聽聽音樂,中午煮碗麻醬麵來吃。下午寫點歌,也許加減工作一下,真的很閒可以去找也一樣閒的朋友哈拉,晚上一起吃個飯。回到家後看個電影或影集,跟遠距離戀愛的女友視訊一下,聊累了就差不多去睡覺。
Q:若可以隨意去一個人家玩、看看他家長怎樣,你會想要造訪誰呢?
想去 Kendrick Lamar、Kanye West、Tyler the Creator 家裡玩,想看看我們這個世代最有創造力的人,他們的家跟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來取個經。
ABOUT |房間的心臟 💙
遊走於演唱會製作與 Live session 拍攝之間的製作團隊 semi,早在 2021 年夏季便開始於 YouTube 頻道推出居家系列影片《ROOM SERVICE》,一如其名,拍攝音樂人於自家以最愜意、放鬆姿態呈現的表演,從耳朵、眼睛到心緒,帶來私房享受般的 ROOM SERVICE。
窺視創作者生活環境的同時,我們也好奇:一個人與一個空間,是從哪一刻開始產生聯繫,進而得到歸屬之感?當這個角色出現,該處就從「空間」成為「房間」,賦予環境獨特的生活氣息,房間也因此有了勃勃跳動的心臟。除了音樂人們的《ROOM SERVICE》影像,semi 更特別與 WONDER 攜手,以「房間的心臟」為題展開四篇特談連載,並由擅於以簡明寫意線條帶入生活場景的 Nite Studio 操刀繪製主視覺;後續並延續為長期專欄,持續由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首獎的新銳作家 鍾旻瑞 訪問及執筆,並由 鄭曼姿(Manchi)等攝影師簡約而舒服地捕捉閃爍動人的影像,並與不同藝術家合作繪製視覺,在與創作者們的私房對談中,找出那顆耀眼於他們房間的「心臟」。
💙 點此看更多「房間的心臟」專訪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