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一詞最早來源於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等人所創辦的同人刊物,意為「同好」,在日本 ACG(即日本動畫 Anime、漫畫 Comics 與電子遊戲 Games 的縮略字) 的語境中,同人更多是指「不受商業影響的自我創作」。
1947年,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的漫畫作品《新寶島》掀起熱潮,催生了 Cosplay 在日本的雛形;到 90 年代,同人文化已不再小眾,而是成為了頗負盛名的次文化之一。而倒回 20 年,70 年代的美國攝影師 欣蒂·雪曼(Cindy Sherman) 已然對同人文化與 Cosplay 作出了自己的前衛解釋。她的攝影起始於小時候的女孩遊戲 — 用各式各樣的衣服扮演不同角色,她的母親說:「既然妳花如此多時間裝扮成另一個人,為何不將『她們』拍下來?」
到 80 年代,Cindy Sherman 已 COS 了許多經典的電影角色,並以自拍的形式記錄下來。1981年,她扮演了一系列情色角色,那是在男性視角中被意淫的經典形象,這也喻示著 Cindy Sherman 的攝影主題:「倘若我不是出生在這個時代和這個地方,怕是不會採取這種表現手段的;倘若我是一個男人,怕也是不會創作像這樣植基於自身體驗的作品的。」
於是性別的隱喻凸顯了。
同樣在攝影界進行「同人文化」的還有森村泰昌,如迴圈般,他飾演了 Cindy Sherman 所COS的角色。在致敬的同時,他給這場同人運動加入了新的涵義:性別的對立。以男扮女裝的形式,森村泰昌模仿了 Vivien Leigh、Audrey Hepburn、Marilyn Monroe 等著名女星的著名角色,比如《亂世佳人》中的 Scarlett O’Hara。有人說:「這一點都不像好嗎?」,這種評論正中森村泰昌下懷,「就是要為了不像!」
回過頭去看 Cindy Sherman 所扮演的角色,很多是站在「同人」的基礎上抨擊固定的性別視角,那麼後來的森村泰昌又前進了一步,那就是大眾所期盼的性別形象與獨立個體之間的關係。
Cindy Sherman 森村泰昌
Fans 圈中有一個衍生詞名為「泥塑」,意指娘化(將男性女性化)的種種行為,它或許包含了性嚮往、性別與身分認同等心理因素,但當其規模龐大且激進化的同時,又無法不讓人聯想到,這和 Cindy Sherman、森村泰昌的指向是一致的:這是一場時代的性別凝視。
Source:artsy、luhringaugustine、artnet
核稿編輯:Avril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