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Rae
今天繼續推薦攝影史學家約翰.泰格(John Tagg)的文集《表徵的重負:論攝影與歷史》(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Essays on Photographies and Histories),為大家解讀第一章《影像的民主——肖像照和商品生產》。
不同於一般攝影史常用的寫作角度,在這一章節中,約翰.泰格從早期攝影發明時的社會經濟意義,來講述這一肖像革命對於社會變遷影響的轉變過程。
我們都知道,攝影發明滿足了貴族們對於肖像的需求。在19世紀初期的市場中,和最早照片構成競爭關係的,是大量微幅肖像畫。書中以1850年的法國城市馬賽為例。肖像畫家們每年生產50幅肖像,僅僅幾年後,10倍肖像畫家人數的肖像攝影師開始在鎮上工作,每年就生產了1200幅照片。
「達蓋爾在巴黎公佈攝影術的15天里,每個區都在做肖像照。」——達蓋爾的學生。
這一技術變革也產生了大量的消費需求。儘管「肖像」的生產從繪畫轉換為攝影,生產效率翻了幾十倍,但是在感光材料升級之前,仍無法滿足公眾需求,這就促使了第二次的攝影技術變革。
有趣的是,早在1840年,「首個銀版肖像畫廊」便在紐約開業,其他城市爭相模仿。到了1853年,僅紐約就有86家肖像畫廊,畫廊的裝飾如同宮殿般,可以想像當時逛肖像畫廊,如同今天逛奢侈品商店。
參觀畫廊成為了當時的社交事件。在肖像畫廊里,顧客將它當作商店,這也預示著影像製作者與顧客之間關係的變化。傳統中藝術家和雇主之間直接的私人關係,在新的藝術生產結構下呈現消失的跡象,隨著攝影的推廣加快消失。
在這一過程中,照片變得普遍,不再引人注目,也就是本雅明談論的「靈光」消逝。19世紀的藝術攝影師們,試圖借助印刷工藝模仿蝕刻效果,恢復藝術的光暈,然而這種努力並不成功。
像作品《春》一樣這種早期照片中的「自覺藝術」,可惜在當時沒有引起重視,在今天的攝影史中也沒有相應位置,攝影引發的藝術變革大潮裡,人們觀看藝術的觀點徹底改變了,偶然的自發藝術也就默默地在歷史中隱藏了。
原作名: 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Essays on Photographies and Histories
副標題: 論攝影與歷史
作者: [美]約翰.泰格
出版社: 拜德雅 | 重慶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拜德雅
譯者: 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