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精采的動漫作品一部接一部,除了先前聊到令人悸動的超話題動畫《電馭叛客:邊緣行者》,眾所期待的動畫版《鏈鋸人》也在 10 月份播出!網路的便捷和傳播趨勢,使人們開始注意到像是 MAPPA 這樣的動畫製作公司,畢竟這些年他們經手的幾乎都是線上最紅、最具話題的作品,像是《殺戮重生犬屋敷》、《多羅羅》、《異獸魔都》、《咒術迴戰》、《進擊的巨人 The Final Season》等等,讓不少人先是被動畫吸引,進而接觸到漫畫原作;而從這幾年受歡迎的動漫畫排行,可以發現一種現象,就是在上個世紀被歸類為「Cult 邪典」的風格,居然默默地成為當今的潮流 ── 似乎原本被視為「非主流」、「另類」的內容,現在不但接受度很高,而且還具有極高的人氣!
怪誕?邪典?Cult 是 ⋯⋯
十多年前的金馬影展,多了些題材頗另類的單元,當然對影迷來說是好事,畢竟平常根本沒有機會能看到那些作品;過沒多久,突然發現有些人開始號稱自己「喜歡 B 級片」,但實際上並不確定喜歡哪一部分。從種種現象可以發現一件事,就是那些平常不多見的風格,其實是能讓大家感到有興趣的。
但是 B 級片跟 Cult 邪典片,即使有很多共同處,卻並不能直接畫上等號。所謂 B 級片,原本是指低成本製作的商業電影,後來慢慢衍生出更為廣泛的定義;早期的 B 級片不外乎殭屍、怪物等恐怖主題,像是《魔戒》系列的導演彼得 · 傑克森(Peter Jackson),拍過不但很 B 還很 Cult、有殭屍還上太空的《壞品味》,而且還被送去參加坎城影展。還有美國導演、編劇 查克 · 史奈德(Zack Snyder)很推崇的「活屍教父」喬治 · 羅梅羅(George Romero) 一系列的活屍電影,雖然不一定有太好的票房,卻有著一票死忠粉絲,而且著實也是股潮流,進而成為另一種次文化。又比方像是克里夫 · 巴克(Clive Barker)著名的《養鬼吃人》系列,還有拍過許多經典怪異題材的 John Carpenter,他懸疑詭異的《戰慄黑洞》,還有同一個男主角演出的科幻恐怖電影《撕裂地平線》。
這些看似完全不同類型的電影,但彼此的共同點,就是「Cult」。早些年台灣沒有特別翻譯這個名詞,多半以「怪誕、邪典」稱呼,由此可以知道,Cult 不會有特定、單一的主題設定,而是在風格詮釋上,有著帶點讓人不安又詭異的成份存在。
其實,你已經看過千奇百怪的 Cult
如果說在商業上很成功的 Cult 作品,幾乎都會提到 昆丁 · 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跟勞勃 · 羅里葛茲(Robert Rodriguez),畢竟從《惡夜追殺令》、《追殺比爾》,到《不死殺陣》還有《絕煞刀鋒》,有點誇張的劇情加上用了很多假血,是一系列真的很難用言語來解釋的 Cult 片風格。昆丁很喜歡日本導演三池崇史(Miike Takashi)拍的《切膚之愛》,當時跟著《七夜怪談》熱潮而開始被日本以外的人們所見;不過讓他在國際間聲名大噪的,是近代日本的 Cult 經典《殺手阿一》,除了金馬國際影展之外,這部片沒有在台灣正式上映過,但可以透過 DVD 看到這部漫畫改編作品。主演的是當年很紅的淺野忠信,但劇中的他臉上都是刀疤,後來為了贖罪還把舌尖割掉,而那位叫做阿一的殺手,其實是個會跑去鄰居陽台自慰、從電動裡學來殺人技巧的宅男。聽起來有點變態,但這也是 Cult 片的特色之一,不過撇開奇怪的設定,《殺手阿一》仍可以看作是一部社會寫實的作品。
在電影裡面演出「神秘人」的是塚本晉也,若以演員身份而言,他或許不是挺有名,但提到他拍的日本 Cult 經典《鐵男》,很多人就會肅然起敬了。那是部只有 67 分鐘的黑白電影,據說靈感來是《AKIRA》中的角色「島鐵雄」,尤其是後來這個人物用機械組成了自己的右手臂。《鐵男:金屬獸》在台灣曾經因為影展而被引進,當時被稱為《鐵男:金屬獸》(他後來還拍了兩部續作,分別是 《鐵男:Body Hammer》及《鐵男:The Bullet》)。
如果不是因為影展,這部非常前衛且具實驗性的作品應該沒有機會在台灣上映。雖然塚本晉也試圖透過創作來對社會提出質疑跟批判,然而他選擇的方式及風格,對一般大眾來說太過刺激,《鐵男》對多數人的觀影口味而言絕對不是一部精彩好看的作品,但卻有著實質的存在感,以及所謂的藝術性。
喜歡《鏈鋸人》的你,
早在無意中被「邪典化」
因為《鏈鋸人》的話題性,讓原作者藤本樹更廣為人知。雖然說 B 級片跟 Cult 片,在各個國家都是小眾類型,卻總是會吸引許多死忠粉絲,當中甚至不乏許多插畫家、音樂人等創作者,而從箇中愛好者後來成為名人的也不在少數。比方說西村喜廣跟園子溫這對同窗好友,當然還有前述的三池崇史等人。
雖說 Cult 很難被轉譯成中文,不過許多作品無論上映或是參與影展時,多半會以「暴力美學」之類的詞彙來形容自身風格,或許是因為其中的影像往往非常態,而且有著大量血漿。事實上,Cult 多半會跟恐怖、驚悚等類型融合,純正的 Cult 已不多見,反而成了一種元素,出現在不同類型的作品當中。像是湊佳苗原著的《告白》,在電影版中,導演中島哲也修改了部分內容,讓呈現上更多了點 Cult 味,比方原作中的藏屍劇情,在電影中被改為分屍後再藏屍。或許也正因為這點 Cult 味,讓這部作品在許多觀眾心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曾經帶著 Cult 風格的作品,在台灣往往要特別尋找才能觀賞到,畢竟太另類,而且沒有普遍認知的市場價值。不過反觀日本,他們在過去數十年間,反而漸漸建立起自己的 Cult 詮釋,不再跟死屍、邪教等有太多關連,並且不只是電影,包含漫畫、動畫等創作都可以發現 Cult 元素深植其中。好萊塢也是如此,當次文化被接受時,觀眾口味也跟著改變,包含名導昆丁 · 塔倫提諾在內,還有在台灣被視為經典的《鬥陣俱樂部》,多數人都不會與 Cult 產生直接聯想。事實上,在當時這些電影的票房不見得好,然而因為口碑跟傳播效應,錄影帶、DVD 的銷售跟票房表現相比,時常異常攀升許多 ── 終究有些作品,雖然可能不太適合週末約會到電影院觀賞,但在家看仍是挺好。
在觀眾跟讀者潛移默化地開始接受 Cult 元素後,當像《鏈鋸人》這類漫畫出現時,很快地就獲得了相較以往更多的迴響。而極受矚目的《鏈鋸人》動畫,其中也投入了非常大量的資源:片頭曲〈KICK BACK〉找來聲勢如日中天的日本音樂鬼才米津玄師(Kenshi Yonezu)演唱,甚至每一集都由不同的音樂人為片尾曲獻聲(所以切記請不要按掉!),而且類型、風格完全不受限,就連插曲〈刃渡り2億センチ〉也是找了來自東京的金屬樂團 Maximum The Hormone 製作。至於製作公司 MAPPA 也「玩」得很盡興,許多 YouTuber 們已經將片頭解析完了,其中有非常多的致敬元素,對誰致敬呢?當中不乏很多 Cult 經典啊!只是頻道主們大都未必提到罷了,原因就如同前述。
所以說,喜歡《鏈鋸人》的你,其實早已經被注入了 Cult 成份,跟許多人一樣,在無意中也被「邪典化」了。如果發現自己好像蠻喜歡假血、詭異扭曲的設定,偶爾又有點無厘頭,有機會不妨找一些經典的 Cult 作品來看看,試著用中文來解釋,什麼叫做 Cult。
若以現在而言,我想,《鏈鋸人》就是 Cult 。
Wonder More: ○ 大神登台分享!導演樋口真嗣、荒牧伸志講座紀實:他們創造的不只是日本特攝跟動畫片,更是改變世界的大怪獸和帥機械 ○ 不只可以帶你上月球:超話題動畫《電馭叛客:邊緣行者》令人悸動的重點不僅有 Cyberpunk,而是無垠的動畫、文化宇宙能量 ○ 誰說看漫畫就是壞小孩?「宅」家吸收靈感、養成態度,創意人們的熱愛漫畫大公開!
Source:Netflix、AnimeTVチェーン、TWITTER、MAPPA、截圖自預告及相關影像畫面
Edit:Irene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