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崛起的年代,但凡哪裡出現新奇或標榜著「期間限定」這類具時效性的建築,幾乎都會在第一時間被大眾所知,並迎來一陣打卡和跟風浪潮;只是這股風潮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沒有事前縝密的規劃、事後用心的經營與維護,最後就只會淪為曇花一現的亮點,成為蚊子的常駐地。
即便有一天建築物將會風化凋零,但有沒有可能將這個期限延長得久一些,成為能夠駐足歷史的經典,而非單單只是視為物質或形式的存在?這是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不斷思索的議題。
或許是非科班出身的緣故,許多概念與想法能夠不被侷限,安藤忠雄透過旅遊與自學,開創了一條令人刮目相看的建築道路,並在 1995 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建築獎」,成為舉世聞名的當代建築大師。
為了更接近自己內心的理想,安藤忠雄嘗試去除一切修飾、猶如空白畫布般的建築,讓建築體本身與自然環境能夠更加契合、融為一體。
「當這個『留白』裡被引入光線、微風,空間就會被注入生命。當這個『留白』被置入城市,也許就會觸發一些無法預期、刺激的事情發生。如果讓這個『留白』與刻了時光的磚牆相對而立,在那裡就會浮現串連了過去到現在、乃至於未來,時間長河的厚度。而當這個『留白』融入一片大地風景時,沒有了界線的空間不斷蔓延,甚至可能孕育出一個小宇宙。」— 安藤忠雄
從安藤忠雄的這一席話與他的作品看來,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和日本的「侘寂」概念不謀而合,簡單、低調的美,親密地展現自然的完整性。尤其在他的作品中不乏教堂及寺廟等宗教建築,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真駒內瀧野靈園 頭大佛」、「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等,他一直深信,神聖空間與自然存在著某種關係,神聖所關係的一種人造自然或建築化的自然。當綠化、水、光和風根據人的意念從原生的自然抽取出來,它們即趨向了神聖。
正因如此,建築才會既困難又有趣。何謂建築?它是為了誰、又是為了什麼而構築?這些提問看似難以回答,卻能在《挑戰 — 安藤忠雄展》(TADAO ANDO:ENDEAVORS)裡找到重新思考的機會。
《挑戰—安藤忠雄展》自 2017 年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展出,作為其生涯回顧展,展覽爾後巡迴東京、米蘭、巴黎、上海等地,如今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的展出,是這次巡迴展的最終站。展區分為「空間的原型」、「城市的挑戰」、「景觀的創造」、「與歷史對話」四個主題:首先,「空間的原型」展區收集安藤忠雄從 1969 年到 90 年代中期作品,由他早期的住宅作品磨練光羽幾何學等根源性主題,可以從中從中找到他延續至今的思想本質像是 1987-1989 年位於大阪茨木市的作品「光之教堂」,透過正面透空的十字架穿透的光線成為教堂象徵,是造型極簡、空間感卻罕見豐盈的禮拜堂。
安藤忠雄所參與的計畫在 1990 年代中期以後規模逐漸擴大,也更多元、具有公共性,「城市的挑戰」展區便以他在中國各城市展開的計畫為中心,介紹這位建築大師向城市挑戰的成就,像是上海保利大劇院,即利用虛與實、立方體與圓管狀的相互交錯,表現出充滿激情的內在空間。
與「城市的挑戰」這個展區主題相對照的,則是「景觀的創造」展區。安藤忠雄在用心讀取風景的內涵後,利用獨創的建築手法突顯其特性,並賦予場域新的價值。長達30年的直島系列計劃,將建築的幾何學隱藏在地景之中,形成變化萬千的藝術空間形象,便是這一建築手法最為廣泛的實踐。
第四個展區「與歷史對話」,刻劃了安藤忠雄在老建築中對「時間」的致敬,看他是怎麼竭力地將時光記憶留存,同時嘗試在內部展現出全新的現代空間,激發新舊之間的對話,像是作為皮諾私人美術館的「證券交易所」,安藤忠雄在歷史悠久的建築物中插入高 10 公尺,直徑 30 公尺的混凝土圓筒形空間,從而形成一個大膽的套筒狀空間結構。
從旅行速寫、靈光乍現的設計手稿到建築模型、攝影作品等,展出安藤忠雄的 300 件經典作品,從早期作品到近期進行中的計畫,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剖析安藤的建築哲學,讓人得以見證安藤忠雄半個世紀以來,不斷思考、奮鬥的軌跡,並在 1:1 等比例復刻的「光之教堂」中,感受安藤忠雄的魅力所在。
挑戰─安藤忠雄展 展覽日期|2022年6月3日(五)– 9月13日(二)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0:00-18:00(閉館前 30 分鐘停止售票及入場) 更多資訊|請參考忠泰美術館展覽介紹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