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短暫,死亡終究會來臨,我們藉著葬禮儀式來緬懷身邊的親友,並在過程中使悲傷漸漸釋然,轉化成思念之情。葬禮儀式固然重要,但傳統的葬禮與埋葬方式往往需要大量土地、防腐化學品、鋼鐵和混凝土,而且根據國外報導,火葬每燃燒一具屍體,便會向大氣釋放 400 公斤的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並不小,促使人們不斷思考如何用更環保的方式來紀念亡者,而這個由倫敦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畢業生打造的「安息礁」(Resting Reef),著實讓人耳目一新。
兩位畢業生 Louise Lenborg Skajem 與 Aura Elena Murillo Pérez 以結合骨灰、黏合劑與餐館丟棄的壓碎牡蠣殼研發出一種複合材料,他們用這種材料 3D 列印成新的葬禮形式:安息礁。這種人造礁岩的結構模仿了古代疊層石礁的形態和自然生長過程,提供牡蠣與海洋生物在其表面生長的理想條件,而且天然牡蠣礁由於人類活動,數量已大幅減少,這樣的設計也能為牡蠣和其他生物創造新的棲息地,復育海洋的生物多樣性。
安息礁是基於一種稱為「水葬法」的殯葬方式,會將往生者放置在裝滿熱水和強鹼性化學物質(如氫氧化鉀)的鋼製室內,經過大約四個小時便會有效溶解身體的所有組織,只留下骨頭,接著再磨成粉末交給家屬,整個處理過程所使用的能量,據稱僅需傳統火葬的五分之一,並且碳排放量減少了 35%,大幅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這也是安息礁會選擇「水葬法」的原因。
設計團隊之一的 Aura Elena Murillo Pérez 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創造美麗的地點,人們可以在這裡與大自然聯繫,同時拜訪他們所愛的人,這些地點也可以提供當地人了解安息礁如何為海岸服務。」不過,由於以團隊的身分,現階段暫且無法接觸到真正的往生者人體來製作他們的原型,因此開發時實際上是先以動物骨頭和粉碎的牡蠣殼來嘗試製作安息礁;雖然仍在初步構想階段,但他們預計未來會與珊瑚礁復育計劃和相關組織共同合作安裝及維護安息礁,讓環保概念有機會落實,生命的終點也多了回歸大地的另一種選擇方式。
「安息礁」希望人們可以更加親近海洋環境,並具有生命教育的意義。
Wonder More: ○ 聚集追憶逝者的愛來守護樹木-絕美樹葬森林公園 Better Place Forests ○ 用極簡美學悼念逝者!Nendo 設計質感佛壇和吊墜,用不同形式傳達滿滿心意
Source:Dezeen、Louise Lenborg Skajem、Aura Elena Murillo Pérez
核稿編輯:洪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