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化評論家班雅明(Benjamin)在《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裡,論述當「攝影作為藝術」的反面思考 — 「藝術作為攝影」,字面上或許稍嫌饒口,觀念卻在攝影史的道路上引起譁然。我們除了從先前法國藝術家 Thomas Mailaender 的行為攝影術上,了解到「攝影」作為材料的呈現,也是前面提到以藝術作為主體的例子;而這回要帶大家欣賞的,則是利用「攝影書籍編排」作爲一次藝術創作生產與實踐的有趣作品。
紅色塑料皮內記載著個人崇拜,號稱「二十世紀世界最流行的書」、「出版量僅次於聖經」的《毛主席語錄》,在大量的公開發行下被轉換為多國語言,從曾經的政治宣傳品至民間懷舊的經典收藏。2013 年,由現代衝突檔案館(AMC)出版西班牙攝影師 Cristina de Middel 於中國的旅行拍攝,並挪用《毛語錄》的外型結構與意識型態濃厚的象徵,將裝幀小巧的書籍改編,命名為《PARTY》。
印製於書背的書名,像是一場不正經的狂歡,封面卻依舊留有代表共產主義的五角星符號,但那並非是在複製文革記事。翻開內頁,白色線條若隱若現地遮擋《毛語錄》的原始內文,當你看見那些被留下的關鍵字,彷彿被設計在中英語譯的轉換間。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 ── party。」文字在擷取下,簡潔有力地與影像排版成思想上的曖昧。我們或許可以很用力地觀察到,被遮擋的原始語譯為「革命的政黨」,耐人尋味的是,Cristina 也有自己的一套審查機制,一段全新的文字暗示性的劃出對極權的批判,卻被反轉得十分輕鬆,彷彿與夾頁中的女孩一樣,準備來場毫無顧忌的「派對」!
「如果你想用攝影改變世界,你就必須先改變攝影。」 — CRISTINA DE MIDDEL
閱讀《Party》像是直觀的看場秘密,從事新聞攝影多年的 Cristina,深信自己可以用相機說實話。她在藝術語言及紀實攝影間參雜了一些文化訊息,找尋攝影能夠闡述的新媒介,在編導式攝影至書籍出版的設計中,融入自己對世界的探討,將藝術充當一根叛逆的刺,帶領觀眾探究文字與影像產生的佈局,在時間及思考下將寓意戳破。
Source:lademiddel
核稿編輯:洪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