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爭議的影像風格」,是導演陳英雄在拍攝《挪威的森林》時,給攝影師李屏賓影像上的註解,這一句近乎篤定的評價充滿後勁,不只因為他的影像如詩如畫,而是他習慣使用鏡頭語言捕捉氣味與意境,締造無數電影中的「魔幻時刻」。
號稱台灣電影的革命時期,1980-1990 年的新電影浪潮以寫實、貼近現實社會的題材出產作品,李屏賓卻從舊電影體制入行,彷彿從年少時便命定與影像的羈絆,在攝影及燈光助手等工作中意識到影像與燈光的直接關係,專注鏡頭前的飄撇姿影,定位日後「光影詩人」的美名,並與當時許多新銳導演相輔相惜走過歲月。
從《童年往事》到《花樣年華》,在與侯孝賢、王家衛的合作中,「光」是第一要件,這些電影中,不僅注重角色與心理動機的連貫性鏡頭,只要有一個曝光點,李屏賓就能將情緒從鏡頭裡一層層扒開;在《戲夢人生》裡更是,他利用少許的光,追憶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生活寫照,你會希望電影中強調焦點細節的鏡頭能夠暫緩,便可洞悉他對「光」的執著。
在《千禧曼波》的開場,舒淇在迴廊奔跑的靛色調鏡頭陰鬱朦朧,與林強的電子配樂〈A Pure Person〉共舞,成全了都會男女心中的肆意妄為,我們很難想像如此幻妙的鏡頭,在燈源與燈量上的使用是非常細微的,多年後,也可以看到這顆經典鏡頭在金馬典禮開場中再度被翻攝致敬。
若將影像比擬為一幅畫,光則順勢連動影子,養成一部電影的質感,而質感也根據攝影師的嘗試,不斷改變。
《海上花》運用 33 個長鏡頭細細雕琢油燈晃晃擺動的暗影,層次分明地創造出如油畫般對比強烈的質感。他也深受中國山水畫層次多變的影響,「我覺得,尤其是一個電影攝影師,可能更需要多元化,不能太單一地追求個人的喜好或風格。」在《刺客聶隱娘》中蘊含灰色調抑或是大山大林的鏡頭描寫;《不能說的秘密》桂綸鎂清明透亮的房間內,樹影搖曳、風聲颯颯地吹,那是李屏賓把鄰居家的日常風景搬進鏡頭裡了。
享受拍攝迎來的瞬間,著迷於底片拍攝帶來的未知。「對於攝影來講,沒有人對我說我們要做新電影還是新攝影,這部分我覺得是自己的一種革命,是個人的革命,也是一種技術的革命。」如何捕捉畫面很抽象,也很憑感覺,縱使迎來數位的洪流,技術直接影響拍攝方法,李屏賓卻有不仰賴後期修片的自我堅持,認為越簡單,實則越美,越真實,其實最迷人。
Source:mibandamemata、chicago、金馬影展
部分照片:由本文作者 Liu jou 翻攝自《光影詩人李屏賓》
核稿編輯:Irene Lin
Wonder More: ○ 那些在王家衛電影裡「穿白背心」的男主角,與白背心蘊含的意義:從最樸實的外在衣著,描述最真誠的情感流動 ○ 那些暗藏在王家衛電影裡的拍攝美學淺析:用最簡單的鏡頭語言,講最單純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