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中出生到台北生活,從美術系學生再成為藝術家,使人感悟,離家與身份轉變的階段,是我們每個人跌宕生活裡總會撞上的改變;就學的後半部、成為大人的前半場,回憶裡的偶然與必然在彷彿漫長的歲月裡糊成一團曖昧混濁,最後分離、重組化為成長的養分。
從就學到生活的異地日常,藝術家 王冠蓁 將不同的生活殘片聚合到大小不一的畫布上,在 2020 年搬離台北之時,把這些從 2014 年堆積的高峰與低盪,如她所說的像一縷縷落在房間地板的頭髮,沾黏著時間的濕氣與灰塵被收攏了起來。四散的 112 張畫布有草圖、有完成的圖、寫生和隨筆,成了一本夾雜迷途與嘆息的《碎小集》。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種狀態,很多東西都埋藏在身體裡面,曖昧不清的形體在思緒中閃動著,腦內對於生活周遭的影像總若有似無地在顯像中,卻難以明說。王冠蓁的繪畫就是她的語言,她的作品裡大量環繞著人與景,以一個體驗者兼旁觀者的方式,擷取她成長和觀察記錄,以圖像拼湊出你我最熟悉不過卻也最記憶稀薄的感官慣常。
等待綠燈時的視角、疫情襲來的口罩新生活、排隊時的胡思亂想 ⋯⋯ 這些我們反覆經歷的、為不足道的點滴都成了繪畫的主角,變形的身體順著顏料溶解成混濁筆觸和肌理,恰到其分地傳遞生活裡寂靜的疏離。
最後王冠蓁以「最後走進樹裡」收尾,用著異常巨大的黑綠樹叢幾乎要把人吞噬而掉的畫面,和第 71 張會發光的樹有些相像,彷彿訴說著面對未來未知的恐懼之情,也對於迷樣的前方抱持閃著微光的希望,替這幾年來的生活暫時劃下句點。無論人生階段進展到哪,生活難免會繼續失望、偶爾復得,但在日常的晴與雨之間,淤積著溫柔的灰色地帶,也是值得留存在記憶裡,同樣具有份量的存在。
Wonder More:看更多嚼書單
Source:除標示攝影者為本文作者 Esther 外,其餘圖片源自 wang_guan_jhen、YURI ARTS
核稿編輯:Avril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