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 · 尼爾(Alice Neel)1900 年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美濃廣場(Merion Square),她從小就受到傳統清教徒文化的影響,於 1921 年進入費城的費城女性設計學院(現為摩爾藝術與設計學院),一生以表現主義肖像畫而聞名。
在她學習與從事藝術創作的年代,正值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蓬勃發展之際。在她絕大部分創作生涯中,愛麗絲 · 尼爾與當時的繪畫主流可以說是分道揚鑣,她可以說是獨自矗立於藝術洪流之外的美國藝術家。
她一貫地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帶有表現主義意涵的具象繪畫,在經歷了較長的蟄伏期,最終在 1970 年代獲得了藝術界的認同,也為當代藝術的發展帶來了轉變的契機,重新激起藝術界對人類形式表現的討論與興趣。
愛麗絲 · 尼爾也自稱「靈魂的採集者」,她大部分的作畫對象都是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人。以不刻意雕琢的肖像畫風,將自己投身於人道主義的生活準則,激發藝術創作的靈感,停下腳步記錄這些人們。
從 20 世紀 50 年代,她有自己既有的社交圈,包含左派作家、藝術家和劇作家等,直到 60、70 年代,她才開始跨足到主流藝術圈,像是鼎鼎大名的安迪 · 沃荷 (Andy Warhol)也成為她的肖像畫對象之一,在這幅肖像畫當中,也與安迪 · 沃荷 (Andy Warhol)總是頂著絢爛光環的形象,有著強烈的反差對比。
除了畫別人之外,愛麗絲 · 尼爾最後也回歸到自己身上,她從 70 多歲的時候開始創作自畫像,畫作上我們看見那有著歲月印記的身軀,要觀者直視那蒼蒼白髮、滿臉皺紋、下垂皮囊的自己,愛麗絲 · 尼爾彷彿在人生的尾端又打破藝術界與傳統審美的窠臼,帶著一種「自我接納」的傲氣,一位真正用藝術衝撞體制的創作者,再次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巔峰。
Source : Alice Neel、Centre Pompidou、La Libre、Le Monde、Financial Times
核稿編輯:Avril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