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ONDER 覺誌
  • WONDER 特企|WONDERer 開採遺忘的照片山
  • WONDER 特企|疫起生活的N種方式
  • WONDER 1OO 計畫
  • Photography & Art
  • Life & Style
  • Design & Culture
  • Event & Exhibition
  • Special
    • Feature
    • Interview
    • Column
    • Collaboration
  • ABOUT
  • CONTACT
WONDER 覺誌
WONDER 覺誌
  • Brand
  • Culture
  • Design & Culture
  • Life
  • Life & Style
  • Photography
  • Photography & Art

徠卡相機又一新里程碑:M11 相機全新登場,帶領你我沉浸 Leica M 帶來的奇幻之旅

  • WONDER
  • 2022.1.18

當談及傳奇的經典設計,我們會聯想到一些品牌或產品經久不衰的獨家設計,例如 Levi’s 501 經典牛仔褲、CHANEL 5 號香水亦或是 ROLEX 手錶,這些產品與設計正如 iPhone 一般,早已成為永恆的經典,一如優美而經典的徠卡相機。用許多偉大攝影師的名言來說,「拍攝照片用的是眼睛,而不是相機」,德裔法國攝影師吉賽勒・弗倫德(Gisèle Freund)亦如是說;與此同時,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信賴的相機品牌:徠卡。畢竟,只有當所有技術備齊時,攝影師才能完全集中精力於手頭的拍攝。

全新徠卡 M11 相機已於近日正式發佈,提供高達 6000 萬像素的解析度,M 系統最快連拍模式下可達 3600 萬像素,以及 1800 萬像素下的卓越噪點控制性能。然而,無論技術參數如何,徠卡M 相機背後的核心理念始終不變:徠卡 M 相機體現了攝影師的眼睛、手和相機本身的共生關係,其設計純粹,經典流傳,操作直觀果斷,且簡單明確。

全新 Leica M 11 依然秉持著專注本質、「功能先於形式」的設計理念。在操作相機時,無需調出功能表,即可在相機或鏡頭上設置四個主要拍攝參數 — 感光度(ISO)、快門速度、對焦和光圈,幾乎其他所有設置都可以通過相機背部的三個按鍵進行操作。無論是從機械、電子或光學工程的角度,徠卡 M11 相機的精緻巧妙都毋庸置疑。

可熟練操作相機參數的使用者會發現,徠卡 M11 手動操作並不比智慧手機拍照更困難,並可以解鎖無限的構圖可能。而唯一需要適應的是使用旁軸取景器(德語中旁軸譯為「Messsucher」,「M」系統的名稱由此而來),這意味著 M11 沒有自動對焦,它要求攝影師將取景器中的兩個圖像對齊,直至精確地重疊,以確保對焦成功。雖然這可能需要練習,但它會將拍攝轉變為一種情感體驗:一旦掌握,便會沉浸於徠卡 M 帶來的奇幻之旅。

M11 相機的另一獨特之處在於刻意取消了傳統底蓋設計,更換電池和 SD 卡變得更為便捷。除了可插 SD 卡外,徠卡 M11 相機還配備了 64 GB 的大容量內建記憶體,這讓 M11 成為首個可同時在兩種不同的儲存媒體上保存圖像的 M 系統相機。M11相機配備 1800 mAh 容量的電池,相較之前提高了 64%,結合更高效的操作,充電一次將顯著提高續航時間。此外,用戶還可以使用 USB-C 充電器,通過新增的通用 USB-C 介面為相機電池充電。

「我們對新款徠卡 M11 深感自豪,這將是徠卡相機的又一個里程碑。徠卡 M11 傳承了徠卡 M 相機的標誌性外觀設計,但它的內部革新是前所未有的。」— 徠卡技術與營運副總裁 Stefan Daniel

無論是專業攝影師、初學者,還是徠卡愛好者,都是徠卡家族的成員。在這個因圖像氾濫而飽受詬病的時代,在資訊洪水中找到一個錨點顯得更為重要。用徠卡相機拍照不僅僅是一門工藝、一種職業或一種愛好:它更展現了一種激情和欲望。情感價值不應被低估,在轉瞬即逝的時尚和潮流中,正是這種情感價值定義並延續了徠卡傳奇的地位。

照片提供 / 徠卡
文字整理、編輯 / 洪采姍

6
0
0
Total
6
Shares
Share 0
Share 6
Tweet 0
Share 0
WONDER
WONDER

Wonder everyday,everywhere.

Related
  • leica
  • photography
  • 徠卡
  • 攝影
  • 相機
Previous Article
  • Art
  • Artist
  • Design
  • Design & Culture
  • Gadget
  • Life
  • Life & Style
  • Photography & Art

賽博龐克動物活起來!日本藝術家 Mitsuru Nikaido 用「樂高積木」創造擬真機器生物

  • 木木王
  • 2022.1.18
View Post
Next Article
  • Architecture
  • Design
  • Design & Culture
  • Designer
  • Interior
  • Life
  • Life & Style

伊朗老屋翻新成牙醫診所!將診間打造為「白色盒子」,從視覺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緒

  • Summer ↟
  • 2022.1.19
View Post
Wonder More
View Post

日本簡樸與瑞典極簡的融合-旅行箱品牌 Moln, 以簡約美學陪著你如雲般恣意出行

  • Anais
  • 2022.5.20
View Post

化身壯闊露天劇場、圖書館!浙江廢棄採石場重生為藝文場域,再現千年文化新可能

  • Summer ↟
  • 2022.5.20
View Post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回歸!200 位藝術家、千幅世界作品齊聚,結合 NFT 打造新型態展覽

  • WONDER
  • 2022.5.20
View Post

象徵天空、海洋、氧氣的藍色,也是生存的顏色 − 溫度物所打造植物互動展,「擁抱」後疫情時代的我們

  • WONDER
  • 2022.5.19
View Post

隨身袋著走的迷你咖啡館!拜訪 MORROW Cafe,小眾精品咖啡故事從兒時流連的自家烘豆廠聊起

  • Scarlett Choo
  • 2022.5.18
View Post

一個遙遠國度與另一個遙遠國度相遇,會碰撞怎樣的火花?凝視墨西哥經典攝影,解讀無處不在的思辨與熱情

  • 黃 怡貓 JUNO
  • 2022.5.18
View Post

週間嚼書單|「喜歡」是驅動創意世界的最大力量!日本知名創意人原野守弘的創意必勝心法

  • 黃 羽萍
  • 2022.5.18
View Post

來自隈研吾之子!隈太一設計多功能輕便露營車,收集日本大自然的萬籟之音

  • 木木王
  • 2022.5.18
WONDER 覺誌
  • About
  • Contact
  • Privacy Policy
擁抱未知|探索本質

Input your search keywords and press 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