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與低彩度的灰藍水墨暈染,筆觸沒有明確的邊界,一如回憶中的真假總有些難辨。模糊無光的夢,鎖藏記憶的屋子,潛不進去只能站在岸邊哭泣的孩子,作為死者的孩子 — 作者偕志語懷抱曖昧殘破的耳語,走進私密的小徑,靠近記憶的海洋,從父親的死亡軌跡,思考著記憶中的人性與那一塊「是回還是去」的土地。
《MAPA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為偕志語的第一部散文式圖像小說,其祖母出身阿美族、祖父是葛瑪蘭族,來自花蓮貓公部落的父親死後,回望自身於台北三重的成長脈絡,好奇父親如何成為家族中的異教徒,從他的死亡一路回溯自我認同與身份認同的迂迴探索。
偕志語以如電影鏡頭剪接的手法,刻畫抽象與現實交錯的世界,故事的場景是父親的故鄉,一趟返鄉之路交錯主角對父親生前的好奇與存疑,叔叔、母親、軍中同袍與阿嬤等角色,輕如幻影的穿插,編織著自身與父親的關係,似假若真,作者本身抽離,如飄在整體歷史之上,靜靜地觀察看待,充滿疑問的同時接納了沒有真相的結局 — 「也許答案藏在海裡。」
沒有小說結構式的堆疊,也不見傳統漫畫畫面的連貫劇情,《MAPA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的圖像鋪陳,每一頁都像多元空間的疊層,推開小門的手延伸無盡的幽暗海洋,野狗張著人臉拉長了身體,海浪中竄出送葬隊伍的嗩吶 ⋯⋯ 模糊的筆觸,如整理不乾淨的記憶,總是飄渺像打上腦殼的海浪,濺濕了衣服,卻只觸及記憶大海的渺小一粟。
該書的封面設計以溫和的霧藍色覆蓋,置中一處銀銅如墓碑,那墓碑上原可能刻上死者的名字,卻被掏去鏤空,層層缺口中露出一張孩子如笑的哭臉。設計師羊希説這一處裝幀是:「在金屬碰撞聲中測試不同尺寸、色調、定位、材質、溫度及印壓力道,記憶與夢境薄透如紙而來回交疊,需在偌大廠房中來回翻找,才能為其尋找融接的材料。」
《MAPA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的書封裝幀也成為對該作的再創作,柔和的封面如能撫平讀者平衡設施,掀開直視陰暗龐雜的記憶,闔上後一片霧海淡藍又得見風平浪靜。
Source:慢工出版 Slowork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