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是心靈與心靈之間、心靈與身體之間、宇宙與宇宙間,重重關係下演變成的結果。透過金屬、墨水所製成的物質,藉由手與針在皮膚上游移所產生的路徑,與自己的經歷、痕跡,互相交織成的一股能量。」
循著歷史的脈絡,紋身往往引發了人類的兩極情緒。在這些情緒的推移下,演變成為個人的獨特印記。2018 年由一群自學的紋身藝術家們 INKSIST 所發起的藝術機構 ” Mapping Skins “,匯集了許多紋身工作者於米蘭的文化研究中心駐村,與當地藝術組織 MACAO 合作,結合實驗、語言、當代藝術、科技技術進行論壇及創作,使得紋身文化的討論,有了不一樣的火苗碰撞。
有別於拿著素描紙進行線條練習,在 STILLIFEBRÜKE 這場實踐中,藝術家試圖在身體上捕獲眼前的場景,將皮膚視為一種基底,進行一場費時數小時的繪製行動,試圖打破傳統紋身與繪畫間的隔閡。
每當在進行紋身時,便開啟了與另一個人及與之有關的一切打交道。它與眾多的創作媒材相同,都是展示研究成果的介質,最大的不同在於,當這些情感、關係、期望、慾望、痛苦與時間相融,這場藝術的討論都將建立在人與人身上,變得更加親密無私。
之後,無論是在膚質上討論怎樣的符號、怎樣的含義,當紋身與其他媒體交流時,將隨著跨域之間對話的創建,道出了 Mapping Skins 的藝術家駐村時的初衷。這些交流,會以共同展演為目標,以文件、物件的形式被記錄,或者以網路媒體作為發表,不讓這些對話流於空談。
刺青時想像要擁抱一個不想被擁抱的人。
而藝術家 Caro Ley、Marica Innocente、Dana Decktor 在駐村期間合作的創作,將照片及動態影像投影在肉身身上,從身體的角度及畫面投射範圍,當下直觀地選擇了紋身線進行紋身,顛覆了前期圖像校正的概念。
Jean Mou 則透過上方手機與下方平板間的連接,將人的頭面夾在兩個設備間,將自我紋身的過程透過 Instagram Live 進行展演,並通過屏幕與觀眾擁有相同視角地觀看後腦。
在 Mapping Skins 的案例中,許多紋身的手法都採用對真實條件的猜測,這種即興手法,隨著科技的逐日發展下,我們可以想像未來案例的多元與發展,這使得紋身文化更走近藝術領域與其他群眾,煥然一新。
source:INKS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