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Rae
今天推薦大陸最新上映的電影《八佰》,由管虎執導,講述了中日戰爭時期,國民黨作為正面戰場,在四行倉庫守衛上海的故事。
如同電影中的台詞,「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事實上,在這部戰爭片的背後,也都是政治,這也是為什麼電影會歷經一年的時間才得以重新上映。在當下的兩岸政治背景下,這部電影生不逢時。正因如此,這部橫空出世的電影,完成了「作者電影」的美學和歷史高度。
縱觀中國大陸或台灣過去拍攝的戰爭電影,絕大部分的片子都是順應當局的,例如同樣拍攝淞滬會戰,1975年台灣的《八百壯士》,便是當年中華民國在70年代退出聯合國合法席位,為了強調正統地位而拍的宣傳片。時過境遷,如今台灣已經不再討論半個世紀以前的戰爭了,而在大陸,國民黨正面戰場一直是半禁忌話題。
對於這場戰役或者歷史的分析比較多,這篇文章主要從電影美學的角度聊聊這部影片。電影選取了一場特殊的戰役,戰場的生靈塗炭和外灘的歌舞昇平就在同一個時空,這已經是一幅超現實景觀了,而懸浮在戰場上方的,那艘承載著西方列國觀察員的飛艇,更讓整個電影充滿了視覺奇觀。
影片從戰爭的喧囂開場,而電影鏡頭一轉,是夜上海的霓虹閃耀。戰場和天堂的兩邊,僅僅隔著一條蘇州河。河的一邊意味著生存、另一邊意味著死亡。
求生的士兵們一次次的想越過河進入租界區。為國求死的學生同樣越過河,經歷著槍林彈雨的殘酷。
整個戰役是一場櫥窗式的戰爭。對岸的權貴、歌女、戲子、百姓都在圍觀這場直播,既能看到遠處炮火的猛烈攻擊,也能透過望遠鏡看到具體的情形。
與此同時,倉庫內的小兵也在透過望遠鏡,用它看對面形形色色的人,想像著戰場以外的生活。
這場戰役同樣有上帝視角,然而一般歷史電影的上帝視角,意味著脫離故事的全局觀,這部電影還有一類旁觀者,也就是承載著西方列國觀察員的飛艇,在以上帝視角觀看這場中日東方兩國的戰役。其中一部分是長槍短炮的國際新聞記者。影片刻畫最多的一位記者,是中國的方記者(電影刻畫的眾多群像之一)。他以「漢奸」的形象出場,後來卻進入了四行倉庫,近身記錄這場戰役形成一些戲中戲。
對於現代社會而言,戰爭場面本身就是一個奇觀;對於習慣看抗日神劇的中國觀眾而言,呈現這一場戰役某種程度也可以認為是一次奇觀。
戰爭片最為常見的方式,是從宏大的歷史和場面開始,在著重描寫故事人物,以此切換宏觀與微觀的視角。而這部影片用數個小人物,敘說著戰爭的殘酷、國人的麻木、以及政治的操縱。電影大可以做一些特寫鏡頭,賺觀眾眼淚,燃起愛國情感。但是這部片的鏡頭語言非常克制,並不迎合大是大非的民粹想像,可見導演的立場。
我認為這部影片不僅僅在講歷史,也在用故事和影像提出一種歷史觀。
歷史總是由後人定義,就如同謝團長認為歷史書寫會給這場戰役以肯定,中國電影史也將給這部片子更高的評價。
導演:管虎
主演:王千源 / 張譯 / 姜武
類型:劇情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 / 地區: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2020-08-21(中國大陸)/ 2020-08-14(點映)
片長:147分鐘(公映版) / 160分鐘(上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