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Rae
今天推薦一部女性電影。片中關於照片的元素,只有一張被老母親燒掉的、女兒和父親舊時的合影,因此這篇文章不打算做過多關於攝影的討論,而是聊聊主要這部電影。電影講的是報社記者郭建波、母親紀明嵐與女兒郭婉婷,三代女性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湧動。
一部女性的女性電影
如同導演在採訪中談到的,「女性電影恰恰是在講一種融合,共生的狀態」,《春潮》有著很明顯的女性視角。女性電影稱謂的出現,與20世紀60年代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的出現有很大的關聯。女性主義電影理論融合了精神分析學、後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等的理論,分析電影文本中性別敘事的意識形態。女性電影的定義,學界尚未有定論,女性題材或主體的電影、女導演創作的電影都與女性電影相關。從這個角度看,《春潮》可以說是女性電影的代表了。
男性在影片中是缺席的,或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配角。與之相似的華語電影有張艾嘉導演的影片《相愛相親》,同樣講了三代女性的故事。不同的是,《相愛相親》是以故事推動的,從矛盾開始,一部部走向最終的和解。而《春潮》則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如同一顆壞了的果子,外表只是看到一些傷痕,越進入深處越是千瘡百孔。
反高潮的高潮
《春潮》是以一種反戲劇高潮的方式展現的,影片中的爭吵更多的是日常家庭冷戰,表現著深層的疏離感和無力感。電影有兩次高潮,一次是郝蕾飾演的郭建波那段窗前的獨白,另一次是結尾水的意象。
郭建波窗前的獨白戲被影評人或觀眾詬病最多,而我認為這是電影的精彩之處。戲劇中常用的手法,演員用直面觀眾的視角「打破第四賭牆」。郭建波透過窗戶的玻璃反射,達成近似的電影語言表達。故事中郭建波是看著窗戶反射裡面臥床母親的喃喃自語,而在電影語言中,可以看作是窗戶中的郝蕾直視著觀眾在念出她內心的獨白。在這個接近10分鐘的長鏡頭自白戲中,郝蕾的情緒非常飽滿,甚至讓人有些分不清這究竟是人物內心真實的狀態,還是她已然像母親在以一個家庭迫害者的心理活著,以至在演繹一場受害者的獨角戲。
影片的最後,家裡的水從房門湧出,漫過了街道,最後跟著小女孩的視角到了湖泊,女孩在湖裡自由玩耍。
水的意象象徵的是一種連結,水流經了三代女性的生活空間,意味著女性的情感和遭遇將如同水一般延續?還是一種女性慾望的肆意流動?或是更有政治意味的性別自由與自主?每位觀眾有各自的解讀,影片這個意象上戛然而止,觀眾所看到的是各自的答案。
原生家庭的社會現實
國內某知名男性影評人對於這部片的評論到,「《春潮》的出現、片中母女關係之崩壞、中國式家庭之病態,它們都不是一場突然意外。」
談論病態,是否是對家庭中女性的污名化?病態意味著有一個既定的反向標準,與此同時, 當這一標準成為多數人的認知,也就無時不刻地侵蝕著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生命狀態。誠然,片中的郭建波在逃避她作為母親的責任,那是女性自私的一面,老母親紀明嵐同樣如此。我想影片不是希望讓觀眾給予這兩位女性以簡單的同情,而是讓人們看到女性處境的複雜、以及生命的多元。
在這個社會裡,從原生家庭帶給女性的問題,遠遠比男性多太多了:普遍性的重男輕女、安靜乖巧等女孩既定印象帶來的成長束縛、女童性騷擾和性侵的事件頻頻發生……郭建波或許是千百種原生家庭問題之一,她走過了四十年,仍然無法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困境。今天的社會,人們常常被性別平等假象蒙蔽,感謝《春潮》這部電影,這是一次有力的提醒。性別問題如同暗湧,而我們期待著未來的「春潮」。
編劇: 楊荔鈉
主演: 郝蕾 / 金燕玲 / 曲雋希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20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