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Rae
羅丹「誠實的是藝術家,說謊的是攝影。因為在現實裡,時間不會停止。」
今天分享的書籍為《攝影之後》,談論現今大量數位媒介的運作如何改變我們的觀看方式——從普通人用手機拍攝的新聞事件、到無所不在的圖像監控等。有趣的是,這本書不是用「後攝影」之類的書名,而是「攝影之後」(After Photograph)。從書名就開始提出一個關於未來的問題,攝影之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
在數位環境下,照片成為了馬賽克,並且指向了新的手段—–超文本,即一種互動的馬賽克。照片不再是可接觸的事物,不再是一個矩形畫作,而是由碎片拼接的短暫畫面。
每張照片被繪製成了「影像地圖」,照片被充當節點,是正在發展對話的一個數據段,連接新的形象或文本,也可以獨立留在那裡,不做任何關聯。
與此同時,互聯網中的照片流動之迅速,幾秒鐘就使得照片從一個語境中取出,流入到另一個語境。
以最近佔據了世界各地新聞頭條的美國黑人反抗運動為例。早在1994年,《時代》雜誌封面上一位黑人的特寫,照片卻被有意調暗,甚至模糊化。電腦建造起視覺的種族隔離,選擇性地提亮或者壓暗膚色,以順從人們的某些慾望。與之相似的,90年代芬蘭報紙上的空難事件,照片是基於目擊者的證詞合成的。這種事後「拍照」,為事實添加佐料的做法時有發生。
作者認為,攝影是一種圖像的詞彙,應該將新聞照片視為「引語」,因此不可能在沒有去掉引用符號的情況下改變詞語。他提出「攝影可以跟寫作一樣,分為虛構和非虛構類,基於事實,謹慎加註。」
數位過去作為一種新技術,如今已經成為了常態,並融入到文化之中。照片已經從過去的指涉之物,更多地轉變成了慾望之物。現在被模糊邊界的世界困擾著,而未來我們將面對一個什麼樣的圖像世界?
作者: (美) 弗里德·里奇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 After Photography
譯者: 潘望
出版年: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