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Rae
今天的文章將從攝影的視角,重看希區考克最經典的電影之一《後窗》。關於這部經典影片的闡述,影評和學者們有各自的角度。本篇文章將簡述他們的觀點,並提出更多問題和思考。
相信大家對這部電影的劇情不陌生。影片講述了攝影師Jefferies因為拍攝任務摔斷了腿,在開場鏡頭就特寫了他被摔壞的相機,並且鏡頭向上移動,展現了他所拍攝的照片,以及女友的時尚雜誌,以此敘述整個故事的背景。故事鋪開了兩條線索:主情節是困於家中的Jefferies從窗戶意外目擊鄰居家的一場謀殺案,而次情節則是他和女友的是否結婚的愛情故事。從符號學或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謀殺」情節可以理解成對Jefferies對於婚姻焦慮的隱喻。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雖然是一個關於攝影師的故事,全程卻沒有拍下任何一個鏡頭。
David Campany 著作《攝影與電影》,以希區考克知名電影《後窗》的一張宣傳劇照為起點,從時間性或敘事等角度,描述了攝影與電影兩者間互為啓發、不可分割的關係圖譜。
事實上,劇照從敘事層面,可以等同地看作以電影為語言創作的攝影作品。如Cindy Sherman 《無題電影劇照》、Jeff Wall 《Mimic》等
羅蘭·巴特在他的論文《第三意義》中講述到這個問題。他從蒙太奇的電影語言入手,認為電影只有在脫離運動時,才能顯示真正的電影特質。也就是說一張靜態的影像可以是敘事的,而不只是屬於一個漫長的敘事。
從性別角度,勞拉·穆爾維則認為,經典好萊塢的敘事里,男性推動敘事,而女性則是被窺視的的被動者。在她那篇著名的論文《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里,希區考克的《後窗》作為一個例子被提了出來。在這部電影裡,男主被限制在椅子上無法動彈,而女友是一個行動能力很強的人,並且對懸疑故事起到了關鍵作用。
除此之外,拉康的學生齊澤克編的《不敢問希區考克的,就問拉康吧》,齊澤克也是目前著名的左派學者,他對希區柯克的電影進行文本分析,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延伸至社會學批判。
從這個影片的分析以及學者的討論,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攝影:當我們不是以攝影為本位,而是當攝影融入電影或其他媒介,並且從敘事、性別等角度去思考問題時,或許將帶給我們全新的觀點。
導演: 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