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Rae
在前面的專欄文章《當相機成為屠殺工具》中,我向大家講述了個人參觀紅色高棉大屠殺紀念館的經歷,並為大家推薦了《觀光客的凝視》這本書。
今天為大家推薦電影《殘缺影像》,同樣是與紅色高棉有關,它曾在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提名。整部電影像是一部實驗長片,用舞台攝影的佈景以及動畫的方式,同時結合了大量的歷史影像,講述了一段歷史和個人交織、令人扼腕的故事。
第三世界的人文風景,對於西方國家的人們而言,永遠是一個奇觀。影片一開始,就展示了一個柬埔寨舞蹈的女王。這位身姿曼妙的舞者形象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然而接下來的故事就沒有那麼美好了,它更像是一種「殘酷奇觀」。
紅色高棉這一極左政權,帶來深痛的苦難讓全世界持續關注這個位於東南亞的第三世界國家,人們不僅感知到事件的殘酷,或許還有一種獵奇的心態。
電影用「非人」的方式,也就是用泥偶代替真人演出,消弭了這種奇觀性。影片也利用了如照片般一幀幀的停格動畫,進行有效的敘事。
例如人們被驅逐到農村,剛到目的地時,紅色高棉將人們進行分類,停格的畫面讓觀眾清楚看到,這個政權一步步地將各式各樣的家庭拆散、分成男人、女人和小孩,著裝也被統一。
影片中也有一些真實的檔案片段,這些片段與動畫中第一人稱的敘事,通過強調攝影機的存在,將兩者聯繫了起來。
例如,影片中講述到
「看著影片裡的這些動作,有人已經無法工作。然而,那裡有攝影機。」
「我知道紅色高棉為行刑過程拍照。什麼樣的人在拍攝了這畫面之後,會不想要它們消失?」
「我在找這些照片,如果我終於找到了,當然,我不能展示它們。」
如同上一篇文章我提到的,攝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了罪惡的幫凶,它純粹成為一種工具,用於規訓、以攝影之「真實」製造更強烈的意識形態。
電影的獨特還在於,當描述到童年的回憶時。孩子的照片置於泥偶的佈景之中,鏡頭從泥偶代表的現實世界搖移至孩子的照片,意味著進入了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想。
導演在《殘缺影像》的介紹中,將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看作一張被還原歷史的照片。
他說,「我們總是以為已經看到了、想到了世上所有的畫面。幾年來,我一直在尋找缺失的畫面。這是一張由紅色高棉在統治柬埔寨時期拍攝於1975年及1979年之間的照片。這一張照片並不能證明紅色高棉的暴政,但它足以令人思考、反思及還原歷史真相。我在祖國的檔案、證件及宣傳資料裡尋找無果。現在我知道了,這張照片的缺失自有其理由,我停止了尋找。這張照片是否淫穢下流,毫無意義呢?我決定自行製作一張照片。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並非一幅畫面,而是用電影手法對調查過程加以記錄。某些畫面本應缺失,由其他畫面來代替;這裡有生命、鬥爭、痛苦、美麗、消失臉龐的悲傷、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有時甚至是優雅和勇氣:但絕不是遺忘。」
用影像的再創作還原歷史真實,這也是歷史和影像交織的魅力之處吧。
導演: 潘禮德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柬埔寨 / 法國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