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香港影像有位經典的代言人:「何藩,畫意攝影的代言人則是郎靜山,這大概是很多人的既有印象。」
這樣的山水人文必定是東方獨有的,它所承載的是「胸中自有山水」的古人氣質,乃至莊子哲學及孔儒之學的延續。
更早的時候,張大千試圖讓中式的山水畫與外國接軌,郎靜山則用相機與感光材料,從另一種載體上抒寫東方式唯美。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之中,他的作品依舊被排擠在除幾個沙龍之外的西方世界。

1916年,陳複禮出生在廣東潮安,早年赴東南亞謀生,後定居香港。他的畢生都在經由前輩開啟的東方意象之路,並嘗試從中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風景攝影發展的途徑很多,但中國山水無疑是一條康莊大道。”
這條大道已經前人開闢過,而且有過成就,可惜是淺嘗輒止,方法亦未盡完善,這條途徑,由我們中國畫意攝影家繼續開闢,駕輕就熟,相信更大的成就是可以旦夕間得來的。


60年代,沙龍攝影已經廣泛流行,他提出建立畫意與寫實結合的新風格,由此開始與早期的延續郎靜山風格的作品有所區分。
這並不是要將東方傾倒於西方的妥協做法,他與書畫家劉海粟、李可染、吳作人合作,把書法、篆刻、詩歌融入到攝影中,他的所有創作的基點在於—必須從中國畫中吸收營養,正所謂畫中有詩的概念。

這其中也必須要提到另一位畫意攝影的名家單雄威(Don Hong-Oai)(他也曾拜師郎靜山),他把落印與攝影做了完美的融合。在三藩市,他把這些作品帶到市集上散賣,當地人對這些新穎的作品極有興趣,這也是由於東方風潮的持續蔓延。到了90年代,他的“新風格”的“復古作品”大範圍的吸引了美國人。



郎靜山、陳複禮到單雄威,無不是站在歷史文化的久遠支出,以傳承的姿態、開闊的眼光造意的,造意,造的最終還是以人、以東方哲學思維為立足點的藝術,在所有年輕人都在西方思潮的海洋中徜徉時,他們的畫意攝影仍在追根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