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和游泳運動員,是Leni Riefenstahl少女時期的兩種人生選擇,在舞蹈學院跳芭蕾舞時,她並未想要這一生將會與政治搭上密不可分的關係。
由於過於漂亮,她得以在導演阿諾德·範克(Arnold Fanck)的影片《命運之山》(Der Berg des Schicksals)中出演女主,而後,她學習了導演與剪輯技術,開始走上了導演之路。正是Riefenstahl1932年自導自演的《藍色之光》(Das Blaue Licht)讓她遇到了希特勒。
希特勒誇讚她是雅利安女性的形象代表,邀請她為納粹黨拍攝一部紀錄片,他提出了要求:「要藝術化,要打動那些對政治並不感興趣的觀眾。」
1935年,《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誕生了,它由巨型符號、個人崇拜以及強有力的政治象徵所組成,充斥著獨特的美學,在此後的多年中,它依舊是政界最為 “偉大” 的宣傳片。
兩年後,Riefenstahl又應希特勒之邀,拍攝了《奧林匹亞》(Olympia)。
《奧林匹亞》表面上由奧會出品,其實受第三帝國秘密資助,由此,它也充分展現著納粹美學。而幾乎沒有人會否定它在電影史上的重要性。
《奧林匹亞》(Olympia),1938
兩部影片之後,Riefenstahl的納粹同盟形象“坐實”了,此後她成為了一個矛盾體,一方面在藝術界有著極高聲譽,另一面又處處受人排擠。
她也因此遭受各種牢獄之災,直到100歲時,她還被告上法庭。在她被納粹所影響的整個後半生中,她拍攝了《努巴》(the Nuba tribe)和《印象水下》(Wonder under Water)兩組作品,它們只有一個共通點,便是在不同的領域追求極致的美。
然而,外界對於她的政治過往無法不關注 — Riefenstahl的確曾崇拜與讚美過希特勒,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這樣評價她關於非洲的照片:「這些照片恰好進一步證實了Riefenstahl的 “法西斯美學”」。
在她去世前不久的一次採訪中,她解釋道:「當時,我和數百萬人一樣,認為希特勒擁有那個美好的答案。」在電影《吸特樂回來了》(Er ist wieder da)了中,希特勒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說我是怪物,而那些選舉出怪物的人,也是怪物嗎?」
2003年Riefenstahl死於癌症,直到生命盡頭,也無法擺脫作為納粹同情者的過往,她依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