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年輕一代攝影師們,正蓬勃活躍在當今的世界攝影圈。但他們並不是在突然之間各自耀眼綻放,而是一開始就在相互了解中扶持前行。
2000年左右,他們中的先行者混跡於BBS論壇“網泡聚樂部”下的“江湖色”版塊,有的悶頭往上面發片子,有的活躍地互相討論,這種“以作會友”的方式,在2003年轉戰到了日後有著中國大陸新銳攝影師陣地之稱的“Fotoyard”網站上,這些年輕的攝影師們都在網絡上留下了他們最初成長和攜手共進的印記。Fotoyard之外,蜂鳥、色影無忌、徠卡等論壇都承載了相似的角色。而近十年來社交網站的興起,雖讓年輕影像創作者之間的連接變得更廣泛但也更松散,但此時一些有影響力的獎項如三影堂的新銳獎、色影無忌New Talent等,卻讓他們得以被畫廊、美術館看見,也由此逐步走向國際。
相較於大陸,台灣年輕攝影師群體的聲音似乎安靜許多。為了給雜誌寫專欄,我曾對台灣的攝影師群體進行過廣泛的訪問,但苦於很少見到年輕一代的創作者。問題是,要在哪裏才能看到他們?
2016年開始的台灣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Wonder Foto Day,正在試圖填補這一空間。
這些年輕攝影師們,他們以一之力對影像的突破讓人尊敬,但現實中,大部分海量的青澀創作,是沒有那麽多美術館、畫廊的白墻可以掛的。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在進入美術館和畫廊的過程中,那些創造力和可能性,被擋在了門外。
因此,Wonder Foto Day的珍貴之處便在於:釋放創造的可能性,並等待這種可能性的持續延展。台灣攝影師Kris Kang從第一屆Wonder Foto Day便一直參加,他掌控著成熟的影像語言,能成熟地運用影像進行敘事。今年展出的作品,便是延續了他第一屆參加時的《盆栽》系列,他將人的情感與處境,跟盆栽植物進行了深入的視覺借鑒與對比,在完成度和縱深表現上,與之前的相比,都更精進。
Kris Kang 1975年出生於桃園現居彰化 2014年開始成為自由攝影師。平面拍攝作品涵括音樂、藝術誌、雜誌、舞台、文學、商業拍攝等。 2015年11月發表「BONSAI /盆栽」系列個人作品集。 2016年開始進行「少女圖鑑 / Belle-pedia」系列,2017年11月發表「劍山 / KENZAN」個人作品集。
盆栽/BONSAI
時間非逝去之物,是沈積身體的物質。
植栽與人皆為容器承載時間所留下之物,此BONSAI系列作品將原本觀者與被觀看體放置在同為被註視位置上,以直觀凝視人物及植物姿態樣貌與其時間經過遺留下之痕跡,反思自身從何來往何去。
劍山/kenzan
以自身原生家庭為主題的長篇作品『加利福尼亞家族』自2016年底開始著手創作。
利用一年一度家族探親之旅為基底,身為家庭核心成員卻猶似從旁觀察。透過緊密又疏遠的距離,探索並梳理數十年來自己與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
『劍山│kenzan』一書包含並喻指著家族中母親的個人篇章,選作為『加利福尼亞家族』系列的前導ZINE。
當腦海興起前導ZINE之念頭時,遂已展開自身與母親的記憶回溯。
幼年時期家中以傳統五金行為業,經常看著母親替前來購買盆器與劍山的客人插花。因此,意欲重新建構起與母親間的記憶影像時「劍山」便成為腦海中那枚代表母親身影的獨特聯結,『劍山│kenzan』也逐漸確立成為此次攝影zine的主題名稱。隱喻著同時存在於親子之間的扶持與刺穿,將情感滲透進整本攝影集的書頁上。重現記憶中母親插花的場景,加入近一年來與母親的相處記錄,以鏡頭輕撫母親的白發,滿佈皺紋的手與已流逝遠離的相處時光。
劍山/kenzan 攝影集 ▼
少女圖鑒 / Belle-pedia
性別多元時代,原本已知”少女”一詞已不足定義現代的少女多種樣貌。
在性別光譜裡有許多已知與未知的性別遊走其中,此系列作品則對於舊有性別框架提出疑問,不再用更多框架去分類各種性別可能,而是嘗試為”少女”重新找尋新釋義模式。
Wonder Foto Day展會面向年輕影像創作群體,以其對作品的高度包容,體現了機會均等的網絡論壇的特征。而它超越論壇的是,在同一個空間,以一人一個展位的方式,能讓年輕創作者們拿著輸出好的作品,直接進行線下的面對面交流。展會不僅聚攏了台灣年輕人,也打造了一個國際化的交流平台,盡可能地展現了亞洲各國家、地區年輕攝影人的活力與創造力。
從第一屆到剛剛結束的第三屆,參展人數從83位到了120位,雖然大部分作品的成熟度有待加強,但卻讓我看到了最珍貴的東西:青澀但又原始且生猛的創造力。
有趣的發現是,部分初涉攝影的創作者,是因為成長中所經歷的愛情、友情、親情等的轉折和變故,而將情緒轉化成了影像創作的引擎。與此同時,部分創作者跳出了攝影的既定概念,用自己的方式來對影像進行解讀和運用,試圖拓寬影像邊界的可能。
在第一屆Wonder Foto Day中,我被一個裝置作品吸引。一個巨大的畫框裏,實體的花簇以黑白灰不同色階呈現,創作者將攝影的色階概念以3D的實體方式展現。不僅如此,他們還同時拍下了創作過程,並找玩音樂的朋友為短片配樂。
這個最後由張仲偉等16個人集體完成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年輕人的創意和執行力,而且呈現出在各行業的壁壘正逐漸被打破的時代下台灣年輕人的攝影生態圈,不同類型的創作者們因語境的共通而互相連接,共同分享當代生活的品味。
創作組合陳琨揮和徐沁,連續參加了三屆Wonder Foto Day,他們擅長運用影像、錄像、聲音等多媒材,來探討攝影在表達觀點上的更多可能性。
去年他們以裝置影像作品《環遊世界》,便是挑戰我們觀看模式和慣性感受的嘗試,而今年他們則做作了一本超大尺寸的假作品型錄,以此來反思美術館、畫廊的評判標準。
《環遊世界》是一件通過攝影來進行的行為藝術,無名主角通過傳真發回來他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照片,而這名主角所傳回來的照片,都是在谷歌街景上取得的,創作者通過一場虛擬的環球旅行,來反思網絡世代的旅行打卡現象,以更進一步探討網絡與現實,距離與真假的問題。
而今年他們則做了名為《這不是作品型錄》的書,書中收錄了藝術家在各美術館所進行個展的作品及展場照片,然而,這本超大尺寸的作品型錄,所有的作品和展覽均來自虛構,由此而來的一本型錄,實則為一件裝置藝術,是陳琨揮hui和徐沁以此來反思美術館、畫廊、藝評家、藏家等對創作的評判標準。
因此,Wonder Foto Day的珍貴之處便在於:釋放創造的可能性,並等待這種可能性的持續延展。
Wonder Foto Day正是如此一個交流與成長的平台,為將台灣年輕攝影師帶入職業創作生涯提供了可能。
*文章由「一個人的文藝復興」獨家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