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以「探訪夢的所在」系列專訪開箱許多風格居家,再接力由「夢的所在生活提案」擴大對「房間」的空間想像後,睽違許久的夢的所在居家專訪系列如今再次晉級,將場景跳脫房間,以「探索家的療癒儀式感」啟程,力邀各位吶喊「來吧!我家很舒服」,探索創意工作者與生活玩家們獨特的「下班療癒指南」,共譜讓生活放鬆的儀式感!
我們都明瞭,食物之於身體、感官能力,甚至對於生命的巨大影響。吃進身體的不僅是養分,更是每天往前推動的重要燃料。組成我們的物質來自於哪、以什麼養分與故事組成?也許每個人都曾感受過「突然充滿能量」的瞬間,回溯源頭頓悟:「原來是因為今天有好好吃飯啊!」
像是意外接獲驚喜,食物的反饋直接顯化於精力之上。當認知到食物對於心情的操控,不禁讓人好奇,每道料理的製程、廚師的巧思與語法,經過精心設計、反覆思辨後的盤中物對我們的身體將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而這些對我們身體施法的料理人,終日思索著食物與我們之間的曖昧關係,踏破紅塵般的追尋野味的蹤跡與真理。
「下班療癒指南」特輯第二彈,邀請到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主廚 Wes,為大家撥開台灣料理的百花深處,讓我們一起走進風味的羊腸小徑,探尋土地與食材的連結、食材與人體的結界。廚房外的 Wes 如何用料理療癒自我,脫下廚師袍的他又會端出什麼菜單上沒有的私房料理呢?
拆解料理二字:照料與理解
「廚師」二字背負各種意涵,有人認為是技藝行為的投射、有人相信廚師應以職人精神為宗旨。然而,餐飲本科出身的 Wes 淺淺地說:「提供料理是一種『照料行為』,不管是對食材本身,又或是對客人的口味喜好,這樣的過程就是一種理解。」對 Wes 來說,廚師本身像是食材轉譯官,又更像文化的翻譯者,「我們需要做足功課,廣至田野的調查、學術的鑽研。晚餐即是某種形式的展覽,當主角是食材時,題目可能來自四面八方。」
沒有一種文化可以被快速輸出,或是一知半解的端上顧客面前。我們很常忘了,「廚師」這職稱裡帶有「師」字,「對我來說,像這樣的角色應該不斷學習與傳遞。」回頭望這10年間,Wes 走訪台灣各產地,延伸觸碰眾多族群,直到演化成對於全新文化的碰撞,也就是因此累積造就了料理的全新風貌。
Wes 認為,無論什麼職業,我們都應該在工作中找到自信與自在,而這需要通過自律來發展。除了餐桌上的一切,世界轉動如此之快,為接待外國客人、與廠商應對、內部溝通,作為廚師更需要具備語言能力、邏輯思維,甚至注意自己的舉止表現得體。Wes 坦白的說:「除了餐飲之外要照顧的實在很多,但收穫依然值得。」
創業就是自己跟自己打架:在疫情下誕生與成長的 EMBERS
回想當初開 EMBERS 的情感糾葛,Wes 形容:「創業從來不是件好玩的事。」當然,這關乎生存,本應以嚴肅的眼光看待,投以最大的理性與感性自我拉扯,「好像沒有『終於要開一間自己的餐廳了!』這種興奮感,當一天待在廚房 14 小時,連續不間斷 3、4 年,對我來說面臨的一切都剩下壓力。」對於 EMBERS 的期待不在於賺大錢,而是如何永續且長期的生存下去,而且體制要是健康的。「因為這樣的目標,在看待任何事情都以此為基準,財務要健康、組成結構要穩健、要走的長壽就得平時保養。」
反觀餐飲市場的波動,連消費者都有感的是,街上愈來愈可見趨勢潮流餐廳,一間間的開,也一間間的倒,「許多餐廳的開張只為了滿足當下的市場需求,以服務『趨勢』為目的。」但 EMBERS 不在潮流的運行軌跡中,目光看向下一階段,皆十年為單位進行規劃。
所以對於 EMBERS 來說,3、4 年不算長,疫情只算是提早到來的大風大浪。「第一年的 EMBERS 像是狂妄的初生之犢,想要把台灣的風貌、人文一次展露,但在當時的我其實並沒有真正消化它。」這樣的宣告是很直觀的情緒投放,卻也導致極端的評價。以行銷學來說,極端並非不好,甚至藉此引起高度討論更是求之不得,但對 Wes 來說,這與他對餐飲的期待不盡相同。「料理是一種適當的平衡,介於食物與人之間,也因為平等才能開啟溝通。」不能是說者有心聽者無意,反之亦然。
這讓 Wes 產生了許多疑問,為什麼將眼中所看見的台灣滋味端上餐桌,卻無法與台灣人產生連結?也許這問題廣到需牽涉意識形態的討論,亦或族群間的溝通斷層,但社會結構中本就存有斷層,即便是在這麼小的島嶼上,依然存在。
我好奇的追問,那如何算是更好的溝通方式?「直到哪天你開始接受生活中充滿各種不同的味道的時候,當你吃到由九層塔取代打拋葉所做出的打拋豬,也不感到排斥的時候。」帶著這樣的疑問,馬不停蹄來到 EMBERS 的第二年,但卻在這時面臨疫情的反撲。
除了虧損這個致命傷之外,Wes 依然謙卑的感謝因疫情而暫緩的工作量,才有時間冷卻並消化第一年的種種回饋。「在飲食中,大家共鳴的是什麼?」Wes 反問自己。舉例來說,當我們吃到米酒,你會感到安心,這是一個大家熟悉不已的味道,這種基因式的味蕾在各處散開,貢丸湯、豬肝湯、清蒸魚。這令 Wes 頓悟一切皆有跡可循。「我們那時進行大量的論文研究,一頭栽進台灣的飲食脈絡、土地文化、歷史人文…等大量史料。」
台灣不是義大利,他們對於生長環境與飲食之間的高度連結感到驕傲,義式料理注重文化歷史底蘊,而相較之下,台灣的食物教育並沒有這麼完善,我們甚至無法像描述紅酒的果酸香味般,形容我們更為熟悉的米酒。在 EMBERS 的第二年,料理是溫故而知新的,「理解過去才能明白創新的可能。」從大膽創新到溫故知新,步入第三年時,EMBERS 找到一套屬於自己的料理規則。
台菜的專有名詞是什麼?
「我討厭做出精緻漂亮的東西時,都會被稱讚像是國外來的。」Wes 不解為什麼台灣風味必得便宜粗魯?「我們想做出一套規則,用論述涵蓋整個土地的特色與風味。」走回土地上,創作都是來自一個思維的發生,並將這個論述變成可執行的標地。
Wes 解構大鍋的風氣來自植物,就像是迷迭香雞排的亮點即是迷迭香本身。EMBERS 先創造出理論再做出菜單。「我們做了一張全植物的菜單,它必須很理性,靠的是計算與分析的運行。例如:當食材只有馬鈴薯時要如何展現風味的層次,以發酵的手法堆疊,改變澱粉的質地等,在種種的嘗試之下,我們終於長成自成一格的脈絡的料理形式。」
「台灣應該要做出屬於自己的懷石料理,此處的『懷石料理』僅是代名詞,當你在用餐時不會覺得廚師是天才,而是在整體營造出來的環境氛圍、採用的器皿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進而接納它。而屬於台灣的懷石料理又是什麼?」反覆思辨的過程造就 EMBERS 如今的地位,如一位深入鄉野的料理研究學者,疾走間步出台灣味的樣態。
「外國人如何理解台灣的文化,當我們一直在描述一個廉價的價值,快速又濫竽充數的價值,又要如何自信的產出與闡述?」一Wes
擁抱接納、熱愛自己的文化,當自我認同足夠成熟,我們才能脫離廉價髒亂的形象,台灣菜可以非常道地,也非常清晰乾淨,兩者從來不衝突。
EMBERS 的目標從沒變過,「料理是許多邏輯、理論、思維、食材觀看方式組成,做菜不能都依賴靈光一閃的創意,沒有人一輩子靈光都會一直閃的。」姑且不論頭上那顆燈泡是否亮了,Wes 更是希望當靈光閃起,更要維持它的火花,進而照向他人。
讓我建立框架來給你打破
培育下個世代的餐飲人則是 Wes 現階段任務,EMBERS 擁有工整的食材理論,Wes 期待在現有的基礎與框架下,看見新世代廚師的自我學習與之碰撞。而菜單即是最好的成績單,每張菜單都是一份宣告,宣告著廚師對食材的完全掌握與通透的理解,「每張菜單都是一份學問,也代表我對你的承諾,我將繼續對保持對植物的好奇心,並持續深入的了解它。」
最終,我們在追尋的都是一份理解,做出令人感到安全又深感共鳴的料理即是 EMBERS 的目標,再也不需要高潮迭處與高舉旗幟,而是實踐對自己與餐廳的永續承諾,在料理這個難以將感受具象化的世界裡,傳遞出只有食物可以給予的感動。
當工作狂對家開始產生想像…
對 Wes 來說,家曾經只是個短暫休息的場所,工作與工作間喘息的地方,僅此而已。而睜開眼就是工作的 Wes 在近年體感到年紀與壓力的摧殘,突然開啟了對家的嚮往,「對於食物工作者來說,就連出去玩都是不斷的接觸新的口味與品嚐,只有待在家可以全然的放空。」
與料理相同,Wes 對待家裡的規則也寄予極簡至上的想像。「我們應該尊重那個『本來』,就像做菜,試著讓它更純粹一些,才能回到本質上的討論。」 而無時無刻都處於工作模式,中間沒有所謂的助跑與緩衝,回到家的 Wes 如報復性的極致反差,「簡單來說,就是個沒什麼長進又懶散的狀態。」但若天降甘霖獲得一個空閒假日,Wes 會待在沙發上半專注的閱讀,讓一些資訊零散地進入腦海,不緊張也不快速,暫時脫離廚房高壓的狀態,這樣的時刻是非常珍貴的,Wes 感嘆地笑說。
最想為自己好好做一頓晚餐
Wes 很早就與工作結婚,八成的時間都在廚房中渡過,剩下兩成才屬於自己,在休息與工作之間一直都是非常不公平的調配法。「當我的職業不斷在滿足他人,久而久之反而忘記如何滿足自己,好好謝謝自己的身體與勞力。」最想做的一件事竟是為自己好好的做一頓晚餐,不需要顧慮出餐時間、擺盤細節,只想斷開一切繁雜工序,簡簡單單為自己與家人做輕鬆的料理。
在工作的狂亂之中還能記得喜歡自己,這樣的轉折讓 Wes 開始對於下班後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索與幻想。
「在家最常做的事,睡覺。」而快速切換之間體認到睡眠的致命重要性。「如果談論到改善生活,那最先著手的必定是床墊,老實說。」Wes 與我們分享,在接到此次採訪邀約時,太太正剛好瀏覽眠豆腐的官方網站,「這是真的,我也不太懂到底發生什麼事,但就當作宇宙聽到我的聲音吧(笑。」在眾多床墊品牌中,眠豆腐如何闖入 Wes 的世界?「工作實在太忙,當跟朋友聊到想換床墊時,大家異口同聲說:『我現在用眠豆腐。』這回饋實在太整齊統一,在實際了解眠豆腐,加上太太也去店面試躺後,就決定是它了。」
這種思想與現實的重疊、奇異的高光時刻總是來的挺突然,延伸論及料理的靈光乍現,Wes 總笑笑的說:「這是王母娘娘托夢給我的。」因從未受過正規餐飲訓練,身上沒有一套現成的料理規章等枷鎖,對 Wes 來說,沒有所謂的料理 refrence,
「可能這些 idea 一直都停留在很淺的意識中,只是當每晚不斷思索,糾結於各種風味之間,睡前的腦海常常會給出一個粗略的解答,而隔天早上再將其落地,接手昨晚的自己交接。」一Wes
睡前想太多其實不太健康,Wes 自己當然也明瞭,所以非常甘願地承認,自己算是難以入睡的體質,「雖說難入睡。但只要一睡著就不動如山,直接一覺到天亮。」當思想狂人、工作魔人遇上眠豆腐,會發生什麼神奇火花?
下班後的三款療癒小食
說是推薦給讀者的療癒小食,但 Wes 說,這也是做給自己的一份菜單。「因為最近開始接觸健身,發現健身所需的食物實在太難吃,高蛋白質、水煮雞胸肉,這些東西不是原本就該這麼難以下嚥的。」串回對家更多的期待,Wes 也想透過此次的菜單設計,為自家建立一套更有系統的日常飲食,讓我們藉機一起品嚐 Wes 脫離主廚身份後,為居家打造的三款療癒小食吧!
11:45 PM 下班回家,不要吃的太負擔
材料:羽衣甘藍100克/雞(胸)絞肉80克、雞湯800c.c.、洋蔥1/4 顆、蒜頭3瓣、調味料:黑胡椒、胡荽子(香菜籽)、海鹽、奶油10g
下班前在公司吃了點小東西,吃完鹹的又想吃甜的!
冰箱總有些剩下沒吃完的水果,當季的新鮮水果當然不會錯過!單吃有點無聊,剛好最近補貨了土然巧克力,純度70%的甜度剛好,再搭配鮮奶而不是煉乳,糖份不會太高又非常美味。
早上才健身,別讓努力白費,用蔬菜展開休假的一天
休假的日子要嘛頹靡要嘛奮進!做完運動後總不能大吃大喝,魚菜共生農場的萵苣在低溫下長得健康嫩脆,我特別喜歡一種帶有嗆辣芥末味的又脆口的芥末菜,搭配鹹香熟肉與慢慢弄的新鮮絲綢乳酪,把乳清也留下鮮味飽滿,隨意搭些當產的番茄跟橄欖油就美味的不得了!
在 Every Second Counts 的廚房世界裡,眠豆腐帶來更有效率的睡眠
年輕可以愛水不怕流鼻水(台語),直到年紀抵達一定境界,身體會告訴你:不要再任性了。Wes 感同身受。直到遇見眠豆腐,重視機能超越美感的他發現,兩者可以溫柔地並存。「以前總不特別在意床墊的機能性,對我來說能睡得著就好,但腰開始會痛,這不需要思考,身體會很坦白的告訴你。」
原本對睡眠寢具系統毫無標地的他,因為朋友口耳相傳,加上除了務實這絕對重要性之外,設計簡單又好看。「在與棉豆腐相遇的第一晚,身體好像還在跟床墊互相認識,有種初次見面的害羞感。但也確實感受到它的支撐能力,這不是單純軟與硬的差別,而是撐著著你的身體卻依然柔軟,整個身體非常服貼的躺在床墊上。」 Wes 也特別讚賞床墊的表面張力非常舒服,連坐在床墊上時,也能感受到被一格格的豆腐格紋好好包覆著肌膚。
Wes 形容,自己蠻依賴寢具能帶給他的改善驚喜,「我自己也意外,原來累積的疲勞會反映在日常,再次正視到,睡眠是非常珍貴也重要的。」
果然躲不掉廚師的銳利眼光,Wes 精準的形容眠豆腐的枕頭與床墊,都有種難以言喻的工整感。「工整感!」沒錯,就是這個詞,那種剛剛好 fit in 的爽快,整個人確切放進床墊的舒適感。「傳統枕頭的內餡是棉花,怎麼拍、怎麼喬都還是塌塌的,老不對勁。」
而這種工整感也讓在廚房裡注重刀工裁切的平整、香料平衡的 Wes 非常舒心,「眠豆腐的方整讓我不想亂動,一切準備就緒,也縮短了睡前的助跑時間。」
就如一切以秒數為單位來計算的高速運轉廚房,睡眠更好帶來的更是真正的休息,Wes 形容眠豆腐讓入睡的這 6 小時效率更好了!
永續不是高喊的口號,而是心中保有的那片淨土
「能夠擁有一件願意一直做下去的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我來說 EMBERS 就是,近期與夥伴著手準備發行刊物,希望能更有效率的紀錄食物的風味與過程。」而 Wes 的目標至始至終都是永續,EMBERS 是如此,對於未來的期許亦然。
「無關乎心靈健康或是心理層面的關懷,而是希望每個人能正視自己,別忘了愛自己,先愛自己才能打從心底的熱愛身邊的事物。」—Wes
所謂永續,並不是減碳清零、回收再利用這麼指標型的東西,而是「維持你所喜歡的這份『好』」,並且在這過程中自我成長,「讓我們回歸自身,把這些口號般的行為轉為內在的養成,舉例來說,當我們進入山裡,只須付出你願意的力氣就好,把肉眼可見的、你能力所及的垃圾帶下山,當每個人都開始這麼做的時候,我們不再需要特別舉辦所謂淨灘、淨山的活動,從最細微渺小的意識去發展,不是宏觀又高大尚的。」
Wes 希望以更細膩的觀看方式進行堆疊,「我希望把工作上的專注慢慢搬移回自我生活當中,以更完整且健康的狀態去支撐心中理想,再將這樣的思想傳遞給更多人。」
也許哪天我們會在山中巧遇 Wes,熱愛爬山的原因與工作的田野調查無關,而是因為爬山其實累透了,「光是注意呼吸、腳步與踏點就夠累了,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很棒的專注與放空,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的 Wes 想對下一代的年輕人說:「三十歲之前,是生存或生活,好好享受與認真感受,四十歲的篇章即是成就所愛。」就如 Wes 決定在三十歲時,放棄看似已成功的成就,用接下來的十年打造心之所嚮,十年不長不短,但別忘了在眼光中保留對永續的想像,真正的永續永存每個人心中,那是一種對未來的殷切期盼、對生命川流不息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