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區,如夢似幻的宇宙樂園閃動著霓虹光暈,環繞著慶典般的歡樂音樂聲,策展人之一的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站在藝術裝置〈MegaPhotoMobil〉前方,趣味的紅色燈光照映在臉上,一路將視線延伸到一旁迷幻的紅光隧道,彷彿展覽正在向大夥兒招手,迫不期待地帶領我們一同進入勒內・布里(René Burri)的世界悠遊漫步。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策展人之一的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
出生於瑞士蘇黎世的勒內.布里,人們對於他的認知不外乎是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殿堂級攝影師、瑞士當代攝影大師;他一生足跡遍及歐洲、中東、北美、中美洲與南美洲、日本以及中國等地,在 20 世紀攝影界佔有一席之地的他,除了見證多起政治性事件,也記錄過如藝術家畢卡索、建築師柯比意、導演黑澤明等一眾各領域名人。但在文化與藝術性皆高的攝影生涯之外,他還是個好奇心旺盛的創作者,用各種方式記錄著人生中令人激動、驚訝、著迷的事件,而這正是「勒內.布里:視覺爆炸」一展中,策展人馬克.多納迪尤(Marc Donnadieu)與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想要揭櫫的:
「希望大家可以認識的不僅是作為攝影師的布里,而是接觸到這麼一個有趣的靈魂!」— 策展人 Marc Donnadieu & Mélanie Bétrisey
展場中也展出這位攝影大師第一份被刊登的新聞報導,是關於一群美國學生在瑞士各地旅遊的〈在我國 7 天的 13 種看法〉 (Treize Regards sur Notre Pays en Sept Jours);而展覽循著 2 大主軸,通過電影、結構、電視、書籍、色彩等 12 個焦點,聚焦勒內.布里創作過程的關鍵元素,特殊的展區規劃力求突破以往的展覽觀看視角,這次我們就以「在勒內.布里攝影展逛 1 天的 3 種看法」為題,有請策展人 Mélanie Bétrisey 帶路,推薦大家從 3 種不同視角看見布里,體驗一場真正的視覺爆炸 ── 正如與我們一起完成專訪的攝影師 Kris 認真地張大眼說的:
「我真的可以在這裡逛一整天!」
#看法 1. 攝影|由雙軸生命軌跡,看多產創造者如何跳脫框架、締造前所未見的創作觀
本次「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覽不只是亞洲首站,也是藝術家本人於 2014 年辭世後的亞洲首場回顧展,由北美館邀請歐洲最早攝影博物館之一的愛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ée)攜手布里基金會(Foundation René Burri)共同主辦,不僅重現了在瑞士曾舉辦同名回顧展的展藏,並展出多達 500 餘件作品與文件,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展覽計畫、筆記、書信、影片等,其中更有許多鮮少公開發表、相對私密的檔案,而且北美館寬敞的場地相比舉辦於遷館前的瑞士原展場大了將近一倍,更加完整地呈現布里橫跨多領域的創作活動,對於攝影愛好者們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
說起位於瑞士洛桑的愛麗舍攝影博物館,原先位於前身是 18 世紀豪宅的建築中,陸續於 1971 年轉型成博物館(Musée de l’Elysée)、後來於 1985 年在時任館長 Charles-Henri Favrod 推動下逐漸轉型為攝影博物館,擁有瑞士多名活躍於世界的攝影師如 Sabine Weiss、 Ella Maillart、Nicolas Bouvier 的作品,也在經營穩定後將收藏放眼國際,正式改名為「愛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ée),並於 2022 年搬入嶄新的 Plateforme 10 共享建築中。而跟 Charles-Henri Favrod 交情甚好的布里也因此多次和愛麗舍合作展出,甚至將他的基金會委由館方共同協助管理。
「哦不不不,我原先對布里根本不熟。」問起如何著迷、乃至於長年研究這位攝影家,Mélanie 語帶不好意思地一笑,「當然,他在歐洲非常有名,我也認得那些人們口中的經典作品,不過真正開始認識布里,是在進入愛麗舍工作之後。」自學生時期在愛麗舍攝影博物館實習,結束前恰逢布里基金會正要成立,起初負責協調工作的她後來開始做起資料爬梳與研究,坦言一切都是從做中學;雖然並非出自個人崇拜,但 Mélanie 也在深掘、分類的過程中對布里的創作產生了興趣與崇敬。
「他不只是一位偉大的攝影師,興趣廣泛的他是個饒富創作慾的人。 」— Mélanie Bétrisey
從 2013 年開始到 2020 年舉辦第一場布里逝世後回顧展的這 7 年間,她浸潤在 10 萬多筆檔案裡,透過一點一滴的彙整梳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脈絡,而她專業的研究成果也深受經驗豐富的策展人 Marc 欽點,替後續策展團隊們的展出規劃打下紮實的根基,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平衡,一同精煉出布里這場回顧展的面貌。
當攝影家個人成為論述中心,從這一個新的視角,再仔細看每個展間的連結,你也許會注意到,這些作品都被刻意地隱藏標題、沒有標註確切年份。從展廳起始開始,可以留意到首先的展品便出現布里的出生證明,上頭還有一縷他嬰兒時的髮絲,「我跟 Marc 都希望每個人可以專注在眼前的畫面,所以選擇不放上生卒年之類的硬性資訊,轉而以黑白兩個軸向作為輔助。黑色的焦點軸線聚焦展覽的 12 個關鍵字,濃縮我們(策展人)對藝術家的洞察;白色的相框則以生命軸線的方式分支出不同時間的作品,帶著觀者了解布里的創作痕跡。」展覽希望透過剝除藝術外在的形式,鼓勵我們觀察核心的創作本質、看圖說話。
在逛覽展區時,可以留意展牆上的生命軸線巧思設計。 本照片中間那張黑白照片,就是布里與交情很好的前愛麗舍博物館館長 Charles-Henri Favrod 合影。
話又說回來,雖然布里不喜歡被定義,但熱愛電影的喜好以及藝術學院的背景,或多或少讓他的影像構圖保持著脈絡與形式;加上大學老師漢斯 · 芬斯勒(Hans Finsler)教導下習得的精心縝密的構圖觀念,以及工作前輩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主張把握每個瞬息萬變與人文關懷精神,布里承載著多元又衝突的美感守則,組合出屬於自己的攝影語彙。
在「結構」這個主題的展間,便透過「雙平面」、「點線面處理」、「模糊前景」三種簡易分類幫助我們更清楚觀察到布里在不同主題下連貫的攝影構圖手法。第一是藉由加強現實原本不存在的框架,讓各個平面交會成拼貼般的「雙平面」影像組合;第二則巧妙地運用光來感知空間,時而分割幽暗與明亮、時而弱化光的邊界混淆感知;最後是類似電影場景調度的手法讓前景模糊,使得人或物與環境一氣呵成,形成連續的視覺感受。
同時,Mélanie 也悄悄地向我們分享一件趣事:呈現雙平面概念的照片牆中,有一張照片魚目混珠,是布里在暗房裡用兩張負片拼出來的「擬雙平面」。他還曾拿著成品,問布列松此張作為自己第一本攝影專書的封面照是否合適;眾所皆知,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主張攝影不該仰賴後製與編輯,卻對這張動過手腳的照片絲毫沒察覺,並且表示讚賞!「不過這也是唯一的一張,一般而言他不太會這麼做,這只是他開的小玩笑。」Mélanie 隨即補充道,卻也意外地又讓我們看到布里不為人知的調皮一面。布里攝影作品的絕妙無需贅述,但實在經典到無法不推薦,大家有發現哪一張是瞞過布列松雙眼的「擬雙平面」照片嗎?
在各個展區間,大家也能觀察布里是如何跟很多攝影師不同,他不曾停止讓自己出現在照片中,可說是熱愛「自拍照」的先行者,這點或許又和謎樣的街頭攝影師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有些相像;他甚至把自拍或合照的照片當作禮物送給他人,但對於知名人物則又不這麼做、也不蹭名氣。從布里的各式攝影中,能看到藝術性極高的結構,又不乏趣味滿滿的幽默與玩心。
勒內.布里,〈巴西利亞,巴西〉,1960。©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照片提供 / ) 勒內.布里,〈在屋頂上的四個男人,聖保羅,巴西〉,1960。©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生涯中有不少自拍照,其中更不乏用於眾多拼貼創作。(勒內.布里,〈全錄公司,洛杉磯,美國〉,1971。©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值得一提的還有「電視」展間,這區可以說是呈現了布里攝影生命中的重要轉捩點。
1959 年,當時的布里才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工作不到五年,在拍攝完一位流亡的東正教主教後,飯店房間內的他還正準備將資料寄給報社,就看到電視已經播放出方才拍攝的畫面,這讓布里措手不及。意識到電視的普及將逐漸取代雜誌、報紙的重要性,他認為自己必須從「記錄者」轉變為「作者」:只把眼前的畫面記下是不夠的,在資訊流動越來越快速的時代裡,他必須提供「記錄」以外的價值,不像電視上速速將事件帶入至結束,他則將事件現場濃縮在每張照片中,不再只是單純拍下鏡頭前出現的事物。也因為這樣,日後布里時常利用拼貼、設計、繪畫再創作自己的攝影作品,大大影響他此後的創作思維。
# 看法 2. 書籍與平面設計|不只是視覺,而是觀點的多重爆炸!
這次展覽所命名的「視覺爆炸」,法文的原文為「L’explosion du regard」,其中 Regard 的意思除了目光的凝視以外,其實更帶有「觀點」的意味,不單是視覺,而是帶給觀者各種看法、視角上的多重轟炸;雖然在轉譯中不免有所取捨,但仍緊扣爆炸一詞帶來的震撼、龐大及囊括各種面向的感受。
同時乘著受「電視」出現而影響、布里出現的獨特攝影與創作思維,於是也造就本次展覽的亮點 ── 書籍模型、印樣排版、手工書、筆記本、水彩、拼貼、平面設計,甚至於往來書信等,都是在布里生前的諸多展覽裡前所未見的部分。 不同於攝影相對縝密的佈局,在多樣的媒介裡,布里隨興地裁剪、混合、重新安排、添加色彩,如此充滿蒙太奇手法的呈現方式,都能讓你重新定義布里。
布里就讀於蘇黎世工藝美術學院(Kunstgewerbeschule Zürich)期間,除了修習攝影,也在其他課程中奠定平面設計、攝影蒙太奇乃至於線條及色彩基本技巧等的紮實基礎。他在忙碌攝影生涯之中,同時涉獵影片、平面設計、拼貼、繪畫等多元的創作實踐,若是喜愛書籍排版、平面設計,這位大師曾為瑞士德文雜誌《你》(Du)設計封面,也曾一手把旅途中拍下的照片構思製作成書,或是書籍設計的初步構想、展覽佈局等,他都透過簡練線條或色彩,將思維轉譯於畫紙上,呈現創作脈絡與多樣性。
Mélanie 說,「書籍」是她在這次展出中特別喜歡的分類,即使這是過去幾乎沒有被展出的面向,也幸虧布里基金會的收藏非常完整,所以可以看到許多布里對書籍排版從手稿到成品的完整呈現。她領著我們走向展場的玻璃展示櫃,裡面那本筆記中記錄了布里從未出版過、關於日本的專書編排,裡頭有他拍攝的照片以及用德文註解的編排規劃,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在美術學院所學的技能,就算未成為攝影師,他肯定也是個出色的平面設計師吧。
Mélanie 特別推薦大家細細端詳「BOOK 書籍」展區中,布里從未出版過、關於日本的專書編排。
我們對於布里多元而絕對可以堪稱「海量」的作品感到驚奇,便也問到展覽裡精彩又多樣的檔案是怎麼樣保存、管理?「最早收到的是印樣和大量膠捲,而且都有逐一分類,布里生前大概總共寄了 40 次東西過來,數量非常驚人。」Mélanie 彷彿被拉回整理檔案的彼時,「我才發現他是一位什麼都收藏的人,」照片和繪畫等等作品先不說,連飯店的火柴盒都收得好好的,「而且布里還有一個小盒子,裡面收放了許多雪茄牌子跟外圈包裝。他愛抽雪茄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我沒想到連這些都可以收藏。」儘管這些支微末節看似微不足道又瑣碎,卻也在某個時刻成了布里的靈感,搖身變成他加入創作的小元素。
關於這點,我們也詢問這次同樣有來到台灣參加展覽開幕的布里遺孀 Clotilde Blanc-Burri,她補充道,布里相當愛好收藏,總是喜歡自己整理、分門別類,在成立基金會、存放於愛麗舍攝影博物館之前,檔案全都在自家的「大」(Huge)房子裡,還從來不允許作為太太的她碰,「哦不!我要是想碰的話 ⋯⋯ 」她伸出雙手,比著大力「剁手手」的動作,瞪大眼睛說。這部分也讓團隊在展間佈置上有了點子,幀幀相片在壁紙圖像襯底上散開,猶如爆炸一般的同時,每個展間的分類標題上都像浮貼了一張巨型便條紙,代表著布里在收藏上雖然量多卻不失系統性的歸納習慣。
#看法 3. 拼貼繪畫|啊,叼著雪茄的切・格瓦拉是他拍的 ── 而且還變身各種創意版本!
「你看,」Mélanie 剛剛對布里收集雪茄包裝的介紹,馬上在接下來的作品裡展現,她指著這張布里拍攝古巴建築照片上的「COHIBA」,示意我們湊近看,「剛剛講到他收藏的雪茄牌子,他真的都用在創作上了。」布里拼貼沒有太多的規矩,她相當喜歡這種信手捻來又充滿主觀創作的率性,非常能代表布里。
雖然布里的作品以黑白照片為經典,但是他是個相當全能而且愛好手作的人,從設計、拼貼到繪畫,都有很多不同且多彩的風格呈現。多才的他喜歡隨身攜帶素描本、膠水和彩色鉛筆,持續把拍攝的照片副本裁剪、拼貼及添加顏色,有時加入雜誌摘錄、標籤、機票等;無論是旅途中的景色描繪或日常生活的觀察,他也展露自由而即興的繪畫才華。有趣的是,這些手作過程其實也是他消除對長途飛行的恐懼的方式。
對於關注繪畫和拼貼創作的觀眾們來說,這次展出裡,布里的手作明信片是難得的展品,他愛收集也愛寄明信片,更會為明信片做拼貼加工,「所以這次展覽收到的不多,因為擁有的人通常視為珍寶,不太會願意拿出來。」Mélanie 笑著說。又或者你可以看到通常不擺拍的他,是如何在每每指揮馬格蘭社員們拍照時,瘋狂又俏皮地把自己拼貼進去,展現與攝影融合的創意。
勒內.布里,〈哈瓦那〉,2006。©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他同時擅長在歷史場面中加入繪畫和拼貼,這讓大家用更具興味的角度觀看歷史 ── 真正讓布里聞名於世的是 1963 年拍攝古巴革命領袖《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的一系列作品。相信一開始對布里名字感到陌生的人,在看到叼著雪茄的切格瓦拉時,意識都能瞬間明朗起來吧。切格瓦拉的雪茄照無疑是布里最經典的照片之一,這張照片在無數個布里展覽裡展出過,也讓布里作為攝影師的角色被拉到國際視野。
我們可以看到氣宇軒昂的切格瓦拉叼著雪茄反覆出現在雜誌封面與新聞報紙上,甚至在切格瓦拉去世後,被許多人拿來當作刺青作為革命意志的展現。但在本次展覽,Marc 和 Mélanie 反其道而行,不再以「特別裱框、放大」的方式歌頌經典,而是從這張照片發生前開始。
「這張照片大家太熟悉了,因此我們試圖透過背景脈絡來重述照片的故事。」看著記者證、護照、拍攝議程⋯⋯就像是跟著布里倒轉至按下快門前,經歷一次這張傳奇照片誕生的進程,並且在布里加上各種繪畫筆觸、拼貼等方式呈現的各種版本中,一次次體驗這系列作品震懾人心的歷史意義。
照片提供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勒內.布里,〈切.格瓦拉〉,2005 年之後,繪於在鹿特丹舉辦之「2005-2010 回顧展」邀請卡上的複製畫。©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Mélanie 說明,拼貼、繪畫恰好是整個展覽動線中的最後一個展間,也刻意希望以「繽紛」的意象為大家留下印象,若是對照著生命軸線的想像,可以特別留意展場中放了大師 6 歲時的畫作,一旁則是他生命盡頭最終的作品 ── 過世前 5 天畫的簡筆黑白素描,為勒內.布里精彩絢爛的一生闔上扉頁。
趁著機會難得,我們也請 Mélanie 在眾多分類中選出她認為最特別的作品,「怎麼大家都要問這個?我不想告訴大家,因為每件作品都很精彩!」她機靈地回答,同時認真地想跟大家說:「布里的創作很多也很難割捨,每一件都值得大家花時間好好端詳。 」
而在訪談的尾聲,我們又問了 Mélanie,在長年研究並且見過布里本人後,會怎麼形容布里?她再次思忖良久,要總結布里確實一點都不簡單,在糾結一番後終於她靈光一閃,並對這個回答露出滿意的淺淺微笑:
「慷慨大方、充滿創意,還有 ⋯⋯ 做起事來著魔般投入的人!」— Mélanie Bétrisey
無論是攝影、電影、設計、拼貼、繪畫,布里在生活的遞嬗中從未停止創作,全心傾注直到過世前 5 天都還在畫著圖,說他著魔啊⋯⋯也不為過吧!
📸 WONDER 讀者專屬贈獎|「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覽海報送你收藏! WONDER 即日起至 2023/4/9(週日)23:59 止舉辦贈獎活動,依照活動辦法,就有機會收藏「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覽視覺海報 ☞ 詳情請點此看 WONDER 粉絲專頁贈獎活動
📸 Wonder more: 不只是當代攝影大師:「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北美館開展!雙軸生命軌跡、逾 500 件檔案,悠遊多重創作觀洗禮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 ○ 展期:2023/3/18(週六)- 6/18(週日)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A、3B 展覽室(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181 號) ○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 / FACEBOOK
Interview & Text / Esther Huang
Collaborative Writing / Irene Lin
Planning & Produce & Edit / Irene Lin
Photography / Kris Kang
Photography Assistant / 鄭宇辰
Special Thanks / 臺北市立美術館、Yu-Mei Sung、法語翻譯協助 _ 吳坤墉
本文與 臺北市立美術館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