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 City Pop,指的是日本 70 到 80 年代間,吸納 Funk、Disco 等洋樂風格,帶有都會、時髦感的成人抒情曲(Adult-oriented rock,簡稱 AOR),就是你會在 YouTube 上聽到的那種,搭配著夕陽與海景、悠哉駕車兜風,無論是畫面或是樂曲都略帶點雜訊的那種歌曲串燒,悠哉閒適的風情很難讓人不愛上。時值 2022 年的現在,讓我們乘著時光機回到 40 年前,一起重新認識 City Pop,從這幾首經典歌曲回到 80 年代的東京吧!
City Pop 的誕生背景,是 70、80 年代、經濟環境正像一顆無限膨脹的泡泡擴張中的日本,娛樂產業受到經濟的助長而開始蓬勃發展。在先前,日本始終沒有屬於自己的流行樂,而當時最受歡迎的,當屬節奏感強烈的 Funk 和 Synth Pop(合成器流行樂)這兩種曲風,輕快的旋律和強烈的節奏感,讓當時的日本唱片圈愛不釋手。
1975 年,當時的創作歌手荒井由實(後稱為松任谷由實)推出概念專輯《Cobalt Hour》,雖然其中歌曲還是以流行爵士和輕民謠為主,但已經可以從節奏的輕快感受到 City Pop 的雛型。而且相較於當時市場上多為苦情的情歌,《Cobalt Hour》這張專輯卻是在描述期待旅行度假的心情,甚至在前奏與尾奏都用上飛機飛行的音效。這樣的實驗給了當時的唱片市場一種除了抒發心頭鬱悶以外,相當獨樹一幟的選擇,從聽覺上就讓人期待度假,甚至也奠定了 City Pop 文化中的一個要素:旅行度假。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 YouTube 上搭配 City Pop 的畫面總是充滿開夕陽、海灘、棕梠樹等等輕鬆寫意、唯有度假時才會出現的畫面。
到了 80 年代,車用音響逐漸普及,City Pop 這樣輕鬆的曲風搭配出遊心情可說是再適合不過,直到日本經濟泡沫破裂,80 年代這十年間可說是 City Pop 百花齊放、最輝煌的時期。當中最具有領導性的音樂人,就是山下達郎。作為製作人的山下達郎所製作的歌曲風格非常明顯強烈,也有許多他獨有的堅持,就連以多重錄音方式構成「一人無伴奏重唱」這樣的 City Pop 代表性手法,也是山下所獨創;對於節奏樂器,山下也總是透過合成器親力親為,對於音樂如此嚴謹的態度也讓他被尊稱為「音樂匠人」。
如果你在先前就曾經接觸過 City Pop,那你絕對聽過竹內瑪莉雅的〈Plastic Love〉,相信也有不少人是因為 2017 年重新拍攝的〈Plastic Love〉MV 而接觸到 City Pop,從這首歌中強烈的拍點及許多段落的和聲,不難聽出也是出自山下之手。原唱竹內瑪莉雅作為山下達郎的妻子,也同樣貫徹了山下的堅持,那就是為了不想破壞聽眾在聽歌時心中所描繪出的意象,所以一向不拍攝音樂影帶,山下的堅持也讓 City Pop 像是被塵封已久的寶藏,即便當時這首歌只在 Oricon 綜合單曲榜排名第 86 名。一直到 2017 年,一個名叫「Plastic Lover」的 YouTube 用戶上傳了〈Plastic Love〉的音樂,這才又讓世界重新透過這首歌看見了山下的才華以及 City Pop 描繪的美好想像。
《The Music》的唐納德 · 芬萊森(Donald Finlayson)稱這首歌為網路神秘力量的典範,適合在開著 豐田 Supra 優遊城市時聆聽;《Noisey UK》的萊恩 · 巴西勒(Ryan Bassil)則評論〈Plastic Love〉是那種彷彿早就聽過且烙印在你大腦的歌,眾多人對它有種強烈的連結與共鳴,即使不懂歌詞的內容,聽眾仍能從音樂感受到情感,並稱讚這首歌是世上最好的流行音樂。
如果你還沒聽過 City Pop,就先從這幾位別具代表性的名家開始聽起,演算法會讓相關歌曲一首一首地從歷史洪流裡再現,帶給你更多過去未曾發現的珍寶!
Source:Vinyl Factory、Apple Music、Adman’s Rants 廣告風涼話、TOWER RECORDS
核稿編輯 / Irene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