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以 2015 至 2022 年新進典藏作品為主要範疇,選件展出 38 位不同世代藝術家的油畫、水墨、版畫、攝影、錄像、裝置和動力雕塑等近 90 件作品,創作年代跨距達百餘年,其中更有 40 餘件作品是首度於北美館展出。
本次展覽以「旅途」為主題,作為與作品對話的關鍵詞,指向人們觸發敏銳感知並重新審視與覺察的旅行經驗、藝術家藉著創作踏上的未知旅程,以及美術館與典藏作品在縝密規劃與未知機緣之間邂逅的歷程。
彷彿化身旅行者!
四大子題展區,隨藝術家的目光轉換視角與思考
依循著展出主軸,展覽策劃林宣君在「旅途」主題下整納四個子題作為觀賞索引,邀請觀者想像自己是一位旅行者,隨著藝術家的目光轉換視角、觸發想像,激盪對作品的多重觀看與思考:「旅者的凝望」展示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如何將旅途所到之處、所見之景轉換成為畫作;「別樣的時光」展區,則作品或探索時間本質、或在流動影像中觸發對時間的覺察;「人間注目」從旅者的角度觀看人群也回望自身,展出藝術家的自我描繪,以及對人的凝視與關懷之作;「回看日常」則帶領人們把旅途的想像從遠行拉回日常,包括藝術家對環境的覺察、當代生活的城市漫遊、線上數位旅行、生命旅程的探索,以及民間信仰及文化交融的旅途。
「典藏」是美術館發展的核心,北美館自開館以來,積極建置臺灣藝術發展為經緯的現代、當代典藏政策與脈絡,所藏作品迄今已超過 5,300 餘件,除了居國內美術館之冠的日治時期臺、府展經典作品,也長期研究並關注資深與中生代藝術家發展,進而蒐購其不同創作階段的代表作,或透過台北獎、藝術家個展入藏青年創作者作品。此外,北美館也積極策辦旗艦展覽,如台北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或其他專題展覽,並從中購藏探討當代議題的作品,近年更因應當代藝術的多元創作形式,開拓多媒體作品、行為藝術,以及計畫型作品的收藏方向。
本次展覽包含許多北美館原有典藏中的重要作品,如臺灣第一代西畫家啟蒙老師石川欽一郎的〈天津佛國租界〉(1921)、〈英國泰晤士河〉(1922)、〈江上〉(1925 – 1940)、〈朝鮮內金剛長安寺〉(1940 – 1943c)等他前往各國遊歷留下的多件珍貴水彩風景畫,為館方收藏的石川畫作增添臺灣風土描繪以外的新面向,而這批畫作更是繼北美館於 1986 年展出「石川欽一郎師生特展」後,睽違 36 年再度公開展示。
石川欽一郎,〈英國倫敦泰唔士河〉,1922,水彩、紙,25 x 33.5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另外,藝術家王信的《訪霧社》(1972 – 73),是開啟他報導攝影的重要系列。王信曾短暫於霧社擔任教師,對原住民面臨差別待遇與偏見的處境多所關切,赴日攻讀攝影後獲報導攝影啟發,於 1972 – 73 年間兩次返臺拍攝賽德克族部落,以其特有的低角度運鏡取景與敘事風格,將自己對原民生活的理解影像化。這組攝影系列獲刊於日本攝影雜誌、並於東京展出後聲名大噪,接續回臺灣巡迴展出,北美館擁有這個系列最完整的收藏,前後分批入藏共 50 件,本次從中擇選 11 件作品組成影像敘事。
王信,《訪霧社》,1972 – 73,銀鹽相紙,16 x 23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不只作品跨越百年,
更有多元領域創作一次飽覽!
「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中,也含括數件臺灣資深與中生代藝術家的作品,反映北美館近年典藏工作於補遺創作脈絡的著力,如顧福生〈何以奔逃〉(1994),郭振昌〈薛西弗斯和他的氣球 -1〉(2007)、〈從何開始之三〉(2011),與李安成《無題山水》(2000s)系列 2 幅等。
李明則的〈葫蘆問〉(2014)寬近六公尺,則是藝術家近十年來最大尺幅的創作,作品命題來自臺灣早期以八仙、生肖等為棋位的螺旋狀棋盤遊戲,他將原本層層遞進的螺旋構圖拆解為大小不等、相互牽連的圓,以觀世音為核心開展出民間信仰、神話傳說及生活中神祇與人物夾雜並存的畫面,細密繁複的線條勾勒出日常記憶的返照與生命輪迴的隱喻。
李安成,《無題山水(23_1_7)》,2000s,水墨、韓國紙本,121 x 18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李明則,〈葫蘆問〉,2014,壓克力顏料、畫布,260 x 58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除了平面作品,展覽中還可以見到北美館方近年對於裝置、錄像與計畫型作品的重點收藏。徐瑞憲的〈童河〉(1999)是他早期的裝置作品,以瓷燒製成的 64 艘船,隨著機械運動的聲響節奏緩慢錯落地擺動,再現藝術家於河邊放玩紙船的童年記憶;王福瑞〈電磁音景〉則是數個輕盈鋁框組構而成的互動聲音裝置,觀者必須手持一個裝置靠近鋁框滑移,才能聆聽到以特殊錄製技術轉換流竄電磁波而成的聲音,為臺北城市各處音景的重新詮釋。
王雅慧的錄像裝置作品〈旅行者〉(2019)將錄像打在層疊斜倚的木板、貼著紙片的玻璃板上,使不同層次的虛實物件在光下顯形又彼此交疊遮蔽,形成一個時間、影像和物件的流動空間;李明學〈溢出的記憶〉則把賣場中各種不同品牌、包裝類似的同項商品分別放在兩個層架中,讓人乍看以為是相同商品重複出現,藉此探討視覺消費符號遺留的慣習。
徐瑞憲,〈童河〉,1999,機械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王福瑞,〈電磁音景〉,2012,鋁製支架、傳聲器、聲音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王雅慧,〈旅行者〉,2019,單頻道錄像裝置(黑白,無聲)、白色木板、透明玻璃、水彩紙,29 分 12 秒。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吳政璋,《存在與虛無 2016》,2016,噴墨輸出於博物館百年典藏級無酸性純棉銀鹽紙基紙,100 x 150公分(x2)。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李明學,〈溢出的記憶〉,2019,超市與超商物件,尺寸依場地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北美館這七年來經由購藏或捐贈獲得了 500 多件作品,今年陸續透過主題策劃展向大家公開展示,包含「洪瑞麟:掘光而行」、「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更有不少創作將在下半年的館方各種展覽中呈現。這回的「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集結從平面創作到錄像與裝置藝術各領域作品,使展覽精彩可期,想一睹自古至今精彩藝術作品的讀者們,不妨把握這次機會,親身前往觀展,感受不同年代、各種媒介帶來的各種文化氛圍!
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 展覽日期:2022.08.13(週六) - 2022.11.06(週日) 地址:臺北市立美術館 1A、1B 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181 號)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粉絲專頁
照片、資料提供 / 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字整理、編輯 / 洪采姍
本文與 臺北市立美術館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