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發行實體音樂雜誌」,聽起來就是個很吃力不討好,甚至有點傻的事。不過佳佳唱片行的第二代店主忠哥(鄭百忠),還有 M@M Records 的 DJ Mykal a.k.a.林哲儀,還是幹了這麼一件傻(好)事。《佳》音文樂刊是本集合華語及外語、從音樂延伸出的紙本雜誌,是一本裡頭推薦的音樂可能比起你的 app、串流平台都還要中肯的音樂刊物,所有參與的人,以及拿到雜誌的人,其共同點無非就是:喜歡音樂。
這本《佳》音文樂刊有兩種方式獲得,一個是去指定通路「免費」索取,另一個是可以透過「募資」而取得訂閱資格。那麼,既然可以免費拿,又何必花錢呢?第一是或許平日活動場域並沒有能夠在通路拿到這本雜誌的機會,第二是因為疫情改變了許多生活習慣,包含減少外出及大量使用網路。然後再問自己:平常有閱讀音樂介紹文字的習慣嗎?或者再追加一題:聽音樂需要文字嗎?答案是需要的,而且是非常需要,尤其是現在所處的數位時代。無論是搜尋網站或是社群,又或是音樂播放軟體,我們所見、所聽大都被大數據影響著,在某種程度上或許會被推播許多不錯的音樂,不過那些真的是你喜歡的嗎?《佳》音文樂刊主編林哲儀,在先前受訪的活動中就提出了一個問題:
無論是追星還是耍酷,
台北人們或許都曾經拿過佳佳的黃色提袋
為什麼一開頭就提出這麼多問句?因為現代的台灣已經少有音樂媒體了,即便網路上有這麼多的音樂可以聽。問起辦雜誌的緣起,林哲儀提到,當初《佳》音文樂刊的創刊,是因為佳佳唱片的第二代老闆、人稱「忠哥」的鄭百忠而起。佳佳唱片在台灣已經有 46 年的歷史,見證了從卡帶到 CD、從下載到串流的時代變遷,是少數台灣至今仍存在的實體唱片行。很多人不曉得,忠哥回憶到,當年佳佳唱片行所在的中華商場仍存在的時候,自己雖然年紀很小,但是客人卻具有很明顯的分眾取向:「中華商場有許多喜歡西洋跟另類音樂的人會聚集在那,留長髮、玩樂團的很多,中華店因為靠近西門商圈,喜歡日本音樂跟文化的人們會常常駐足。」這麼說好了,除了外來的唱片行之外,台灣本地自營的佳佳,在許多台北人心中有著絕對的地位跟回憶,無論是去買華語偶像的專輯,或是追逐韓星跟日本偶像,即使是對聽另類音樂的人來說,佳佳都有其獨特的存在感。
時間來到 2021 年,身處早就在數位浪潮中變化萬千,並且及疫情影響著的音樂圈,忠哥卻跟林哲儀決定,要發行「實體音樂刊物」。這件事一發佈,很多人都抱持著懷疑和好奇的心態,並且馬上會問「為什麼不做一個數位媒體就好呢?」,林哲儀用一件事很簡單地說明了和心理念:「我常常會跟忠哥聊天,當時他找員工做了免費的宣傳品,然後他跟我邀稿。但我看了之後語重心長地說,忠哥,這個不會有人想拿的。」
相互交流意見之後,有趣的是,進行方向從原本的邀稿,變成主編一本音樂文字刊物,也就是現在看到的《佳》音文樂刊。林哲儀除了主理自己的 M@M Records 唱片行,他也是知名 DJ,創立過音樂廠牌、跨界聯名、擔任樂評及金曲獎評審,也撰寫專欄與許多相關文字,幾乎想得到跟音樂有關的工作都經歷過,同時他也是個音樂粉絲跟消費者。他很清楚一件事,就是對時下世代而言,如果所見的任何事物與自身的認知與興趣不同,便連正眼都不會多看,因此他建議忠哥,那就乾脆認真做本音樂刊物吧!也因此,《佳》音文樂刊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本實體刊物。
忠哥將原本的廣告傳單轉變成內容豐富的音樂雜誌,並且與多年好友林哲儀合作,希望能把實體店面的實體商品,用實體刊物記錄下來。
喜歡聽音樂,就想要做跟音樂有關的事情,林哲儀一直在不同領域尋找各種可能,分享著以音樂為出發點的流行文化。
但是在這個年代,實體刊物並不只是消費熱情,更是想藉此把被整理過的內容,分享給有相似興趣的所有人。忠哥跟林哲儀都是從類比轉到數位時代的大男孩,可想而知,對於自己一輩子愛著的事物,有著難以割捨及妥協的情感。林哲儀在學時對西洋音樂產生濃厚興趣,於是跑去公館玫瑰唱片行打工,「想法很單純,喜歡聽音樂,就去唱片行上班。對學生來說,這是接近音樂最快也最直接的方式。回想起來,我的人生就在那個時候轉變了。而且,很多我現在做的事情,算是那個時候產生的影響。」後來因為音樂結識的朋友,讓林哲儀開始學著當 DJ、撰寫音樂文字、當音樂刊物編輯,甚至後來跟流行品牌的諸多合作,都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習慣」跟「延伸」:「無論到台灣各地或是出國旅行,總是會想到當地的唱片行晃晃。很妙的是,其實 CD 在哪買都一樣,但實際是去當地體驗、跟與自己有著相似興趣的人交流,感受他們所處的世界跟喜好,那種感覺就是會造就那一點『不一樣』。」
先看雜誌,再聽那首歌,
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從文字入門,慢慢建構喜好脈絡
當然,音樂是用聽的(因為 MTV 的出現,也用看的),而雜誌是用看的,原本是兩種感官體驗,但是對喜歡音樂的人來說,距離似乎並不那麼地遙遠。林哲儀表示,他對音樂雜誌最早的回憶應該是主軸為西洋流行音樂的《余光音樂雜誌》,尤其是因為還有節目,所以可以把文字描述很直接地跟音樂連在一起,「後來我有機會在《非古典流行音樂雜誌》上寫些音樂文字,再加上在玫瑰唱片上班時大量接觸到進口音樂雜誌,所以對我來說,看雜誌介紹再去聽音樂,是很自然的事情。」而當 90 年代中期,日本流行文化大舉進入台灣,林哲儀也不免俗地受到影響:「最開始是因為在流行雜誌中出現的音樂人而去買某些單品,後來發現除了流行服飾之外,還有許多包含音樂、電影、書籍等內容,發覺透過雜誌,可以從中認識你喜歡的音樂人、設計師平常所喜歡跟推薦的作品。」
自此涉獵以音樂為基礎而延伸的流行文化,林哲儀可以說是台灣少見的內容指標,他可以因為某個音樂人,而告訴你很多某人、某時、某地所發生的故事,以及前後所帶來的影響,甚至很可能是你曉得但卻不熟悉的連結:「簡單來說,就是個動機。你喜歡某件事情、某個人,就想知道更多,於是在看到不同領域產品時,就會多付出些心力、想要知道更多,並且實際去感受。」這是在數位時代比較難獲得跟通盤知曉的邏輯,在 P2P 年代,很多人會先下載音樂,再決定要不要保留,相比如今的串流跟大數據時代,許多人花非常多時間探索被推播的內容,林哲儀認為兩者有有好有壞,好的是有機會接觸更多新事物,壞的是大家未必曉得為什麼被推薦了這樣的內容:「忠哥告訴我,佳佳從創立到現在已經 46 年了,從剛開始就是個實體店面、銷售實體商品,所以想留下來的東西,也要是實體的。」
用不同以往的方式,
靠著經驗架構出屬於當代的音樂雜誌
林哲儀坦言,自己以前很中二,總覺得喜歡音樂的自己,可以做點什麼帶來改變。但沒想到的是,時代的變化遠比能做到的快,「但是直到今天,我還是很清楚一件事,我們的初衷就是單純地分享喜歡的音樂。」因此,在經歷這麼多工作歷練及世代交替的此時,他說在跟忠哥討論成立《佳》音文樂刊前,就有幾件很重要的事要先規範:首先,刊物內容並不會特別專門推薦佳佳唱片所發行的商品;再者,所介紹的音樂都以有發行實體版本的為主,但並不特別偏好哪一種類型的音樂作品。
「我不希望人家覺得這是佳佳跟 M@M 要賣商品的傳單,而是一本經過整理,而且有主題、會讓人感到興趣的刊物。」— 林哲儀
林哲儀在流行音樂產業多年,發現國內無論哪種類型的媒體,多半還是以宣傳為主要目的,但是他在日本及歐美雜誌看到的不只是如此:「除了訪談之外,他們也會把對自己有影響、最近喜好的音樂、書籍、電影分享出來,所以我們在《佳》音文樂刊想呈現的不只是訊息,而是讓喜歡的人『有感』的內容。」
林哲儀思考後,決定把這本刊物定調得比較「親民」,「我寫音樂文字這麼多年,發現一件很現實的事,就是許多人會覺得自己又不懂那麼多、看不懂如此艱澀的文字,容易望之卻步。所以每一期的封面,插畫藝術家 Johnnp 繪製人物,取代以往實拍或是宣傳照的方式,並且找了設計師方序中 特別替刊物設計 Logo 。很有趣的是,Johnnp 很喜歡音樂,也畫過很多音樂人,他也是 DJ,我們也一起辦過好多場 PARTY;方序中也同樣平常就很喜歡聽音樂,認識後他一直叫我學長,結果才知道原來他也在公館玫瑰唱片打過工!」
這麼說好了,《佳》音文樂刊集結了一群很有經驗、而且對音樂無比熱情的專業人士,但是大家都選擇往後退一步,讓音樂成為主角,期待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自己喜歡、而且帶來影響的好音樂。
對忠哥跟林哲儀來說,用音樂交朋友,並且能夠跟更多人分享好聽的音樂、從音樂延伸出樂趣,是很快樂的事情。
數位帶來便利性和意料不到的樂趣,
但關鍵還是在按下 Play 鍵的自己
但是話題主軸一聊到「數位時代」,林哲儀停了一會兒緩緩說道,雖然科技讓探索音樂、聽音樂變得很簡單,而且有海量的選擇,幾乎人人都可以快速地找到喜歡的音樂,「但我在有次活動時提過,你要的是好聽的背景音樂?還是好好地聽音樂?」這點很重要,雖然現行所有音樂播放軟體都是根據使用者的偏好,推播那些你「或許」會喜歡的其他作品,以使用經驗來說很棒,但也同時讓人擔憂,因為那是透過數據分析的結果,而非完全從自己對音樂的脈絡與理解累積而成:「我覺得這是以往跟現在聽音樂方式很大的不同,以往獲得訊息及作品的管道不多,所以大家都是憑藉著自己的喜好,可能是唱片行推薦、也可能是看雜誌介紹,慢慢梳理出屬於自己的音樂品味。」
他補充,音樂是生活的一個環節,整體看來卻構成了一個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及喜好,就像很久以前音樂會分類型,後來逐漸被打破,現在只剩下大分類。好比十多年前去逛在日本頗具代表性的美國跨國連鎖唱片行 Tower Records,會發現電音分為 Techno、House 等細目,結果變成了 Club Music,現在甚至就是流行音樂的一部分,但是因為風格仍然各有差異,如果沒有深入理解、刻劃出自己的脈絡,便會很難找到真正喜歡的音樂。
從一首歌編織出的故事,
甚至是改變人生的起點
如果說音樂是林哲儀職涯的原點,那麼流行文化就是他的養分,「我自己在家有個雜誌區,按照我的邏輯分時間編排、收納著。當有需要時我就會跑去找,有時候會有不曾發現的驚喜,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帶到當時的情境跟思緒中,因為你會在記憶中,自然地把很多事情連在一起。」比方說千禧年前,日本裏原宿熱潮爆炸,但林哲儀在自己的資料庫中,從戰後美國流行文化的影響,到澀谷系,而後裏原宿,混合東西方元素,再以自己的方式咀嚼,光是這門話題他就可以講上好幾個小時,「這是我覺得寫唱片介紹,跟寫音樂雜誌及流行雜誌不同的地方。因為看流行雜誌的人,可能得從流行延伸出對音樂的興趣;而音樂雜誌的讀者要的,就是給他們更多元的內容。本來音樂就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古今中外都是這樣,沒有必要分開談,最好是能夠一起講才有趣。」
撰寫音樂文字多年的林哲儀累積了多年的閱歷及能力,回到原點用音樂雜誌,期待能讓讀者感受音樂文字的魅力,以及從閱讀延伸至聆聽的樂趣。
說著說著,他又有感而發:「說實話,即使是我自己,寫稿或許很快,但是找資料很花時間。不過作為內容提供者,我很清楚一件事,就是不能傳遞錯誤的訊息。這個過程,我相信所有寫手都一樣,很累、很花時間,但很開心,而且有時候,也藉機回顧跟檢視自己。」
隔了這麼多年再次擔任刊物編輯,林哲儀很感謝忠哥願意出版這本音樂文字書。「我蠻珍惜能夠參與《佳》音文樂刊的編輯,坦白說在經歷這麼多事情後,三年前我決定把停滯很久的唱片行重啟,原因就是因為數位時代帶來的改變。坦白說,科技真的帶給我們很多便利,包含我在當 DJ 放歌的時候也是,以前是用一張張的唱片,現在一台筆電就可以了。但是在如此快速的資訊流動時代下,我問自己:這些是不是我想要跟喜歡的?如果一開始因為喜歡音樂而去唱片行打工,甚至開設了唱片廠牌,那麼這一切的初衷是什麼?很簡單,還是因為喜歡音樂,想要跟大家分享音樂。」
佳佳唱片創立的時間比他自己的歲數還多,忠哥用不被外界看好的實體雜誌,為的是希望帶大眾探尋聽音樂的初衷及樂趣。
或許嘗試用「閱讀」來聽音樂,
當然前提是你要有點想像力跟好奇心。
《佳》音文樂刊的發行今年來到第二波募資,林哲儀解釋道,這些是歷經疫情及三級警戒後的反思,他當時跟忠哥討論後,認為至少這樣的方式能夠把實體刊物送到台灣絕大地區的人手上,並且透過網路讓更多人知道,「當然許多人還是認為,可以用手機或電腦處理就好,何必還要一本紙本刊物呢?但我的想法很單純,就像每次去日本都會到 Tower Records,為的不見得是去買唱片,而是去索取他們的免費刊物《BOUNCE》。即便在數位年代,我相信內容還是絕對的關鍵,雖然現在大家能用各種方式下載音樂,但我想跟《佳》音文樂刊一起做的事,是讓大家看到不見得能在網路上找得到的觀點或資訊,卻是許多喜歡音樂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藉由音樂雜誌的方式,向未必認識、卻同樣喜歡音樂的每一個人,分享著深具意義的、好聽的旋律。
「說出來有點害羞,但是能夠與大家分享音樂,無論是開唱片行、寫音樂文字,又或是作為一名 DJ,都是種動力。同時,也是件很幸福的事。」— 林哲儀
偷偷透露一下,這點在《佳》音文樂刊的封底,可以看到林哲儀的「偷渡」內容,就是他想分享、推薦的流行單品,但是他笑著解釋,這些「偷渡品」全部都跟音樂有關,雖然內容沒有描述太多,但是要是願意上網查,絕對搜尋得到很多有趣的內容!
音樂不只能用聽的,還能用看的,當然也可以用感受的,讓《佳》音文樂刊帶你重溫實體的美好以及無法取代的情感,尤其是 ── 因為喜歡音樂而產生的情感。
這本音樂刊物的名稱,除了取自「佳佳」唱片,也取其英文字意「BETTER」,副標更是從曾獲《Muzik》雜誌選年度最佳單曲第一名的 french house 金曲〈Music Sounds Better With You〉的歌詞而來:
Music Sounds Better with Words.
或許,不曾用文字去感受音樂的人,可以藉此試著去感受那種先遨遊文字想像、然後發現驚喜的美好,這是一件很酷的事,而且,是專屬於你自己的樂趣。
《 佳》音文樂刊|募資計畫 ○ 募資期間:2022/09/15(週四)23:59 ○ 募資頁面及刊物詳細介紹: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28236
Wonder More: 「請保護稀有動物」:《佳》音文樂刊主編林哲儀重啟募資計畫,打造實體音樂雜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