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螢幕影片裡可看見一位腳踩紅色跟鞋、身穿天藍色洋裝的女性輕快地在人行道漫步,她舉起手裡火炬般的花朵,慢動作播放似地砸向路邊汽車車窗;同一時間,螢幕的另一邊開出嫣紅花朵,霎時間的矛盾感還讓人來不及反應,便再度望著她笑著前行砸了另一台車的車窗,留下身後綻放的花朵依舊燦爛。而錯身而過的男人、小男孩和年邁奶奶,對比一同微笑前行的女警,都像是向父權和舊思想說再見 — 打破僵固是歡樂的,瑞士視覺藝術家 Pipilotti Rist 在 1996 年以《Ever is over all》 這部短片迎來職業轉折點。
Pipilotti 這可愛的的名字,是她喜歡的瑞典童書作家 Astrid Lindgren 所創造之角色名字 Pipi,和本名 Charlotte 的結合,在她跨足錄像、音樂、表演與裝置的作品中,鮮豔妙想就同這個暱稱一樣長生不老,透過童真視角看到的世界,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很奇妙多姿,做自己也無需懼怕。
代表女性的象徵具體從高跟鞋、洋裝、性、妝容,到抽象如偏執、瘋狂卻純真斑斕的形象,都讓 Pipilotti 的創作時常和女性主義相連,但事實上她本身對於這標籤的回應是曖昧的。
「個體的差異性應該勝過性別。」— Pipilotti Rist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 Pipilotti 隨著科技發展,傾向把原本即結合影像、聲音、表演的多重作品以沉浸式手法展出,給予觀者能將整個身體泡進影像裡的感官體驗,以直觀的「我」解讀畫面的動態,而非揣摩她身為創作者的任何形象。
與其說她在替女性發聲,不如說 Pipilotti 熱衷於探索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和相異,她所有創作裡的瘋狂行徑與歇斯底里,都是為了遠離束縛與對於美的典型的不服從 — 這並非身為女性,而是身為「我」的思辨。
Source:THE NEW YORKER、pipilottirist.net
核稿編輯:洪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