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 ART 推出《潛存說-那些不會時刻為我們所察覺的》群展,由關渡美術館策展人王叡栩策劃,以「觸、聽和視」三種感覺出發,呈現三位創作形式迥異,但不約而同都在作品裡都不斷觸碰各種感知的藝術家:王德瑜、王榆鈞和劉文瑄。
展覽的構想,來自於策展人王叡栩在某日午後閱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人類理智新論(上)》的一句話,她發現「如我們的心靈不倚賴外物,那麼是否在每個人的心靈中都內嵌著天賦的原則,潛存著那些不會時刻為我們所察覺的?」因此展覽將分別從「觸-動」、「聽-音」、「視-觀」覺出發,觀眾將在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中,慢慢地積累微小知覺的存在,透過每位藝術家自成一地的空間裡,構築心靈感性聯繫的開放場域。
王德瑜的「觸與動」
在這三種感知裡頭,觸感是最有物理性的存在,更是關於身體感知和感官之間的奇妙關係,擅長透過極簡媒材,在空間中創造空間的藝術家王德瑜,透過觸覺來激發感知,用去規則的形體解構理性與語言的可預測性,透過袋型的空間裝置,讓觀眾用直覺產身共感,藉由物質的觸碰,撼動感知的不可觸動,量度內心的抽象潛能空間,當想像和體感結合,來召喚出那些最微小的的情感或是不明所以的狀態。
王榆鈞的「聽與音」
不斷在遊走各領域邊界的音樂創作者王榆鈞,繼去年為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參展的作品創作音樂後,首次將作品在呈現在畫廊空間。她以曾經拜訪法國和西班牙邊界的波港(Portbou)與班雅明紀念地偶遇的經驗來創作,傳遞被聲音錄下的記憶。在這件聲響和錄像的裝置裡,王榆鈞透過吟唱來測量空間,在前進和緩緩倒退裡,來繪測自己的生命,用聲音來表達〈Saudade(薩烏達德)〉的不可譯,召喚出身體裡趨近狂喜卻未滿、觸及憂傷又未達,將⽣命的光景匯聚於⼀瞬間,難以⾔喻的那些。⽣命彷彿是與⾃⼰相遇,然後再慢慢地跟⾃⼰告別,以不可視的聲符消解語言的僵固性,讓音成為「轉瞬-永恆」的載體。
劉文瑄「視與觀」
以自由的塗畫(Drawing)狀態切入藝術創作,善於重構平面繪畫的劉文瑄,在這次 3 種感覺裡扮演著「視覺」。她藉由無數自由流動的線條,讓想像中的塵埃一粒又一粒緩緩流下,藝術家認為每一粒塵埃與每一回的落下就像是命中注定,也像是永無止盡的重複,虛空的塵埃處於可控與不可控之間的差異,透過重複指涉的時間,點點降落至平面,再層層墜落至空間,穿越二維平面降臨至另一個三維空間,最終著陸於心靈中,內觀那些「存在-虛無」的不可覺察。
穿梭展覽,喚起心中的大理石紋路
策展人王叡栩引述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的白板說(Tabula rasa):
「洛克提及人心如一塊白板,一切起源於經驗。然而,於我們的心靈深處,有些東西不是靠經驗來說明,也不依靠感覺而見證,而是來自於內賦的,一直潛存於靈魂與身體。」— 王叡栩
呼應萊布尼茲將心靈比喻成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Veined marble)」,必須透過「鑿刻」使這些表面不可見但卻沉存於石頭中的紋路顯現,如同於心靈透過「感性聯繫」使那些不會時刻為所察覺的東西乍現。
《潛存說-那些不會時刻為我們所察覺的》對於策展人來說,是一次關於策展的反思與回返,沒有預先的理論框架,也不是從藝術家的組成來規劃,而是一種隨著自身近期的關注與感知,亦步亦趨地前進的發展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自己的思緒,一邊討論一邊加入不同的藝術家,並於相談中成形。王叡栩表示:「我想要把展覽的主權,權力下放到觀眾的手中。策劃三個代表不同感知的展間,是希望觀眾自由排列組合,透過不同的感覺和進程,喚起你心中的大理石,藉由穿梭四處,讓觀眾在不同的感知堆疊與關係中,喚起心中那不會時刻為我們所察覺的意識、記憶與感受等,貼近我對於展覽本質的思考。」
TAO ART 創辦人 Vicky Chen 表示:「去年我們也同樣邀請了四位女性藝術家,並由女性策展人規劃的群展《Stillness》,探索藝術家的心靈狀態;而這次由王叡栩策劃的展覽,延續 TAO ART 一直以來對於當代藝術多元的探索,有平面作品更有聲音和影像的裝置,期待 TAO ART 可以成為心靈一個感性聯繫的開放場域,喚起每個人心靈中那潛存的紋路。」
《潛存說-那些不會時刻為我們所察覺的》 日期:2021 年 12 月 18 日 - 2022 年 2 月 26 日 開放時間:週二 - 週六 11:00 - 19:00 地點: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 79 - 1 號 8 樓)
照片提供 / TAO ART
文字整理、編輯 / 洪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