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觀眾而言,影像在視覺上的消逝是快速的,我們很少會去追溯「驚悚」,但對於驚悚片愛好者而言,推測下一妙可能會發生的駭人畫面,已經成為觀影體驗中的一種樂趣。然而一顆鏡頭的建立,攝影師與導演必須精準的抓住空間該如何透過特殊視角去進行位移,為的是在黑暗中創造出迂迴、緊張的幻覺,攻入觀眾對心理驚悚的好奇。
「暈眩」貫穿電影
經典電影中的拍攝技法隨著時代累積至今,反添加了它們的藝術性。1960 年代的懸疑電影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所拍攝的《迷魂記 Vertigo》,即為恐怖片的基石,描述一位患有懼高症的舊金山探員涉入一樁靈體附身案,爾後遭遇到一樁謀殺事件。
我們不僅可以在影像中切題地看見各式旋轉鏡頭搭配怪誕顏色的動畫,希區考克也擅長運用滑動變焦(Dolly zoom)製造暈眩感,也就是在變焦時將攝影機往反方向移動,並保持相同的畫面大小,使男主角的懼高症在扶梯中庭創造了一種特殊視角,這顆鏡頭也被譽為希區柯克變焦的經典運用。
血海與雙胞胎女孩
「Here’s Johnny!」相信大家對 1980 年代由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鬼店 The Shining》中出現的經典台詞並不陌生;事實上《鬼店》被譽為影史上最恐怖的電影之一,劇中的 Overlook Hotel「237 號房」所延伸出的種種超自然現象,可謂讓觀眾及畫面中騎三輪車的小丹尼飽受不少驚嚇。
而這場以男孩視角快速移動的「輪椅跟拍」,則是攝影師蓋勒布朗(Garrett Brown)以攝影機穩定器(Steadicam)拍攝長鏡頭的成果展示。利用第一人稱視角帶觀眾前進,一個轉彎跳接雙胞胎的出現,對稱式的與長廊構成詭譎透視,也意外收音到三輪車移動時迴盪空間中的音效,加乘氛圍裡的顫慄不安。
另一顆著名的鏡頭是「血海電梯」,在沒有電影特效支援的年代,所有的佈景都必須依靠真實的美術設置,耗費一年的拍攝期間更經歷了 5-6 次的場景拍攝,每一次的假血容量約要達到 2,928 加侖才得以讓我們被有如室內浪花般慢速濺起的血海衝擊視覺。
將記憶視為幽靈
改編自經典同名小說的影集《鬼入侵 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描述克蘭一家居住於希爾山莊的童年回憶。而《鬼入侵》善於鋪陳悲傷片段的驚悚元素,是利用大眾所認知的「恐怖」來製造關聯。在第六集的《兩場暴風雨》中,57 分鐘的影片被拆成 3 段長鏡頭,透過雷聲貫穿全片,從家人在殯儀館的相聚到回憶中停電的夜晚,記憶與現實透過鏡頭銜接切換,而導演麥可弗拉納根 (Mike Flanagan)的拍攝風格,多讓人物有獨白呈現,使鏡頭語言透過演員情緒慢速升起擴張。
心理驚悚片獨特的鏡頭美學,總是蘊含著大量的神秘符號,比起捉摸鬼在什麼時間點露面,「沒有鬼」的畫面情節更令人細思極恐,這類型的影像除了劇情節奏沒有特定的「SOP」可猜測,可能還會出現一股「ㄎㄧㄤ味」,某些畫面如今運用在各式梗圖中,更建立起一股世代迷因。
Source:cinematography、imdb、ASC、tumble、bloody
核稿編輯:Avril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