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熱愛藝術季的參與者,我想這大概是第一次不敢用真正愉悅的心情去體會藝術活動之於城市的美好。
這回於夏季展期(2021/8/11-9/26)拜訪了「Reborn-Art Festival」。這個藝術季的舞台,位在十年前東日本大震災受創最嚴重的日本宮城縣石卷地區。2017 年開始以雙年展模式舉辦的 Reborn-Art Festival,而 2021-2022 年度開辦的本屆,是這個獨特藝術節第三回登場,在這個擁有富饒自然資源的地區,用「藝術」、「音樂」、「美食」等藝文素材帶起當地一連串的復興計畫。
舊觀慶丸商店
或許是因為 2021 年又多了疫情肆虐的乘加,總覺得整座城市不時還是瀰漫著一股淡淡的哀傷氛圍,就像是走在街道的途中,會驚覺遇到標示著「2011.3.11 海嘯水位」的牆面,比遇到藝術牆的機率還要高得更多,彷彿隨時隨地都在提醒著大家,這是一段不可被忘卻的集體記憶。
大友良英《玫瑰色的人生/バラ色の人生》/ 舊千人風呂
回歸到藝術季中作品的本質,此次的「Reborn-Art Festival 2021–22」以「利他與流動性」為主軸,透過在新的日常生活中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創造出以震災區為首的全新循環與重建。
因受到疫情影響,這回首次將活動分成了 2021 年夏天以及 2022 年春天的兩次舉行。而剛結束的夏季會期,是由窪田研二擔任策展人,邀請了 23 組藝術家在石卷市街地、女川、桃浦、荻浜、小積、鮎川的六大區域,創作出包括了人類活動、身份認同、與他人關係的社會要素,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等眾多議題的作品。
金氏徹平《ボイルド空想》/ 舊荻濱小學校
當中,作品數量最多的石卷市區,便象徵著全新的藝術空間正在不斷地被創造及再生的多層意義。像是在當地指標性建築、石卷市指定文化財「舊觀慶丸商店」的二樓,廣瀨智央的薄荷裝置藝術著實令人耳目一新;而日和山公園裡的舊餐廳「かしま(Kashima)」內,雨宮庸介結合了個人與社會、地震及疫情等多元題材,製成了充滿當代社會元素的影像裝置;又或是在震後 10 年間從未更動過的廢墟「舊千人風呂」中,展示了一件件重建背後的無辜根源;以及保留著昭和時代氣息的「舊桑拿石卷(旧サウナ石巻)」也都成為了展區,透過每一個作品與土地的連結,重新激盪著眾人的普遍意識及感官。
片山真理《sound of steps》/ 舊桑拿石卷(旧サウナ石巻)
片山真理《sound of steps》/ 舊桑拿石卷(旧サウナ石巻)
而今年首次成為會場的女川地區,曾經因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而遭受重創。策展人表示,因為實在太想讓大家看看女川現在的重建樣貌,因此便在今年加進了女川地區。
踏出由日本知名建築師坂茂設計的新女川車站,第一個印入眼簾的便是日本藝術家會田誠的雕刻作品《不思考的人/考えない人》,這個由藝術家原創的角色面向著女川的大海,彷彿是在替日本人投射出另一種樂觀又適切的生活新面向。
會田誠《不思考的人 / 考えない人》/ 女川車站前廣場
位於牡鹿半島的第一個展區則是過去以牡蠣養殖而興起的漁村「桃浦」。桃浦地區的主要展區都集中在 2018 年被廢校的舊荻濱(旧荻浜)小學中。在這裡,展示著篠田太郎、サエボーグ(Saeborg)、森本千繪×WOW×小林武史、岩根愛等藝術團隊的作品。
而在著名藝術家名和晃平《White Deer(Oshika)》設置的「荻濱(荻浜)」地區中,小林萬里子的《無盡的歡樂 / 終わりのないよろこび》描繪了棲息在森林與海洋中動植物群的生態循環;片山真理則在森林中用巨大又醒目的展示,表現了與自然風光一同拍攝的自畫像作品。
名和晃平《White Deer (Oshika)》/ 白殼海灘(ホワイトシェルビーチ)
森本千繪 × WOW × 小林武史《forgive》/ 舊荻濱小學校 體育館
雖然這趟旅程因為時程限制,無法走完剩下的小積地區以及鮎川地區,不過卻也因為這一點點的遺憾,讓人有了下一次再度前往的動力,更期望在明年的春季展期(2022/4/23-6/5)中拜訪。
「Reborn-Art Festival 2021–22」雖然不是個快樂的藝術祭,卻是一趟真真切切觸及到心靈的藝術體驗。體會到藝術、感受到重生、意會到價值、也意識到了自己 — 原來藝術的意義,從來就不只限於賞心悅目或是餘音繞樑,而是一項真正能與悲傷一同前行的,共感與重生。
Reborn-Art Festival 2021-2022 夏季展期:2021 年 8 月 11 日 ~ 9 月 26 日 春季展期:2022 年 4 月 23 日 ~ 6 月 5 日 Reborn-Art Festival 官網 / Reborn-Art Festival 粉絲專頁
Wonder More:
從東日本大地震受災最嚴重地區感受重生!日本藝術節 Reborn-Art Festival 夏季展期 8/11 起登場
Photography / Iku Lin
核稿編輯 / Irene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