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過這種經驗嗎?從明亮潔淨的空間走出,可能是一間潮流連鎖服飾店,也可能是令人心動的植物系咖啡廳,轉幾個巷子,突然一幢幢保守老舊的住宅如巨石擋住通往現代的路,先是反射性地咋舌,然後望著望著,舊時代的光景通過老窗櫺、手工舊招牌、手繪文字顯現而出,眼光落在黏貼在牆上斑駁的尋貓啟示,那隻貓找到了嗎?有一瞬間忘了自己身處何方,哪個年代。
《隱字上海》正是保留如此魔力的一本攝影集,收納快速現代化的大城市中,隱沒的街角牆縫,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招牌文字。
2020 年,The Type 出版由三位攝影師:格里董、施佳宇、沈健文共同製作《隱字上海》小書,收容過去六、七年間,他們拍攝一百七十多處珍貴的「隱字現場」。The Type 成立於 2007 年,從一個對字體、平面設計有熱情的知識分享團隊,漸漸成為更專業的研究組織,以文字、設計與社會溝通,藉由出版或各種形式活動,推廣設計與視覺文化觀察,而《隱字上海》就是其中一項出版品。
該書的三位攝影師,分別是獨立城市探索顧問的格里董、從事歷史建築保護工作的施佳宇、澎湃編輯記者沈健文,他們在 The Type 舉辦的城市觀察紀錄交流中認識,這本攝影集匯集他們在上海城市街頭的攝影作品,揪出那些遊蕩在廢墟縫隙的隱字們。
不只是懷舊,見證舊痕跡是替我們保留一塊回望的階梯,這些「字」歷經不同時代的語言規範,隱含一定程度的歷史縮影,例如繁體楷書招牌曾在民初清末矗立在街頭、社會主義時的宣言與用語、建國後語文的改革、計劃經濟時期,帶著行政區劃名稱和編號的糧油果品煙百貨店家等等。
這些「隱字」近似瀕臨絕種的生物,它們藏身在城市叢林深處,躲在被拆除的招牌裡層,還有被打掉的牆面之後。或許只是因為換新時省力而沒有清除乾淨,舊字就這樣獲得一線生機,多年後因為改建而掀開居所,露出歷史的臉孔,看似拆除舊物,而舊時代之後還有隱藏的舊時代列隊而出,可想見消失的一定比留下來的多。
城市文字反應活在其中人們的生活樣貌,他們如何運用公開的文字傳遞訊息,甚至傳遞看不見的情緒。選擇一種字體與顏色作為招牌,選擇一句宣傳惹人注目,慣用語的背後隱藏某一則故事或共同的生命經驗,《隱字上海》試圖在不斷被擴寬的街道間或坦平的舊屋前,在城市被照顧得「乾淨」的現代化中,考古般地記下殘存舊日溫度。
城市如獸,演變是不可逆的生存基因,但留下些什麼是這些攝影師們汲汲營營的盼望,收容這些字體遺跡,整理一座城市裡千萬人的遺緒。
Source:The Type
核稿編輯:洪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