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幀》並非一個故事,也不是紀錄片,作為最負盛名的伊朗導演,Abbas Kiarostami 為觀眾貢獻了一部別樣的影片,那是荒原裡安靜行走的馬和牛、濕潤霧氣裡靜默的村莊、不知為何奔跑的猛獸、一絲聒噪的風,以及不語的海面。兩個小時的時間,是 24 個 5 分鐘,24 幅畫面,它們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關乎靜止給動帶來的牽動,關乎電影與攝影的聯繫。
影片的最開始,Abbas Kiarostami 便致敬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的著名畫作《冬獵》,《冬獵》是一個具有完美透視結構的畫面,視線近處的獵人與獵狗蓄勢奔跑,遠處的褐色樹木和覆蓋白雪的山巒在靜默等候,冰河上鳥兒在盤旋;然而在《24 幀》裡,Abbas Kiarostami 卻將所有元素拆解,他重新排列了獵人、獵狗、樹木、白雪、山和鳥的次序,在第一個畫面之後,這些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在接下來的 23 個畫面之中。
Abbas Kiarostami 也曾在 2003 年的《伍》中致敬小津安二郎,並採取相似的方式,沙灘、白雲、六隻小狗、鴨子和深夜的各種聲響等元素,組成了同一首協奏曲。
總體來說,《24幀》所採用的是 Peter Greenaway 的資料庫電影方法,運用已有數據庫匯總的元素進行各種排列,重組使得不同的意義產生,它可以產生敘事感,也可以消解紀錄性,於是那個永恆的問題便重現了:電影與現實的邊界是什麼?
無疑,《24幀》是極美的,如同 Abbas Kiarostami 的詩歌,影片裡的那隻牛,在他的短詩裡被這樣歌唱:低鳴的公牛,讓自己慢下來,趟過一條咆哮的河,腦中一片茫然。
生活是無法被記錄的,但可以被歌唱。我們要歌唱了。
2016 年,Abbas Kiarostami 逝世,這是他最後一部電影,如法國新浪潮電影奠基者 Jean-Luc Godard 所說: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
Source:24 Frames
核稿編輯:洪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