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台灣與英國的影像創作者展開一系列通信計畫,橫越 6,069 英里的距離,他們觀賞彼此的影像作品,然後親手落下文字送給對方,「緩慢」是他們共有的節奏,在比眼球速度的當代影視境況中,影像創作者改變節奏,當一切慢了下來,熟悉的世界景觀變形,成為陌生的境地。
「島嶼:台灣英國動態影像節」由許耀文與緩慢電影節(Slow Film Festival)共同策劃,從春天開始,許耀文與緩慢電影節藝術總監彼得・崔亨(Peter Treherne)展開長達半年的選片討論,以緩慢電影美學(Slow Cinema)為條件,試圖在台灣和英國之間尋找共同性,最後落點「島嶼」作為策展主題。
台灣與英國都是被大海包圍之嶼,也都面臨與鄰近大陸難解的引力關係,而回歸個人,疫情之下每個人都成為一座小島,盼望與他人連結。這項以交流為目標的計畫,展現島嶼特性,在數位疲勞、雲端擁擠的現代,將觀看影像形式設計成「書信往返」的動態過程,削弱了急迫和資訊一湧而上的焦慮感,將「緩慢」從作品內容延伸至觀看方式。
我們不用在網頁上一次看完所有影片,深怕自己錯過什麼而疲憊不已,「島嶼」藉由電子報,每週發送一封影展信件,打開信的同時走進只屬於你的放映空間,觀賞當週放映的單元。
除此之外信中有信,附上創作者之間的通信內容 — 你成為他們通信之間透明的第三者,這種近似藝廊「Private View」的私密觀影體驗,是此次策劃的主軸,許耀文認為這種「老派且浪漫」的交流方式,提供了更個人、親暱的體驗,邀請參展藝術家隨機觀賞彼此的作品後,以信件對於作品做出回應,也補足了在疫情下無法見面交流的遺憾。
「島嶼:台灣英國動態影像節」專注在探索當代生活節奏中的「緩慢」,給自己一個機會,在不熟悉的敘事時序中緩緩吸納、吐氣,把視線落在慢如靜止的角度,在靜默中思考,觸摸時間的質地。
【島嶼 選映作品】 台灣 Taiwan 許岑竹《Reflect》(2010) 徐璐《阿嬤的剪刀》(2021) 許鈞宜《濱海旅行》(2020) 林仕杰《雜訊、太空、月光、浪潮》(2011) 王君弘《奇遇》(2018) 劉行欣《飛的修羅場》(2018) 黃邦銓《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2018) 詹博鈞《看無風景》(2019) 黃亞歷《待以名之的事物Ⅱ》(2010) 英國 UK Ellie Kyungran Heo《The Planet》(2016) Toby Tatum《The Garden》(2020) Jessica Sarah Rinland《The Blind Labourer》(2016) Peter Treherne《Atmospheric Pressure》(2019) Huw Wahl《The Republics》(2020) Edwin Rostron《Of Unknown Origin》(2010) George Clark《Inner Sage / Exterior King》(2019) Daniel & Clara《INT. Landscape》(2018) ・登島方式:至緩慢電影節網站訂閱參加,登記電子信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