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曾經稱她為「故意變醜的美麗女人」、「不僅是醜陋⋯⋯整形手術已經無法修正她那張如哈巴狗般的面孔,使之獲得希臘式的完美形象」,在眾多詆毀聲中,有人叫她「醜陋的婊子」。
——《醜陋史:神話、畸形、怪胎秀,我們為何這樣定義美醜、製造異類?》
美麗與醜陋,是亙古至今爭論不休的命題,不同時代、地域、族群,各自擁護關於美醜的定義,而看似追求多元美的現在,從大尺碼到平胸、單眼皮模特兒走上伸展台,人們在檯面之下對美醜的標準卻仍不脫單一,尤其這樣的標準,往往成為囚禁女人的監牢。
而在詮釋美醜的歷史中,法國當代藝術家奧蘭(ORLAN)可以說是揭竿起義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成了「醜陋的婊子」
只因用身體挑起社會的敏感神經
現今 73 歲的奧蘭,在 17 歲時開啟藝術家生涯,領域包括行為藝術、攝影、影像紀錄,作為女性主義者,她的作品具有針對性別、種族和文化的強烈質問意圖,也因為如此,她的藝術作品時常徘徊在危險地帶,廣受爭議。


奧蘭眾多作品中,不得不提到的是 1990~1993 年的《聖奧蘭的再生 The Reincarnation Of Saint Olan》,一場盛大的整形計畫,高達九次的面部手術,她找到願意動刀、並且讓她將手術過程電視轉播到世界的醫生。在手術現場,她局部麻醉,全程清醒,朗誦著文學,也回答大眾的問題。

一場企圖邀請世界參與其中的行為藝術,究竟目的是什麼?九次整形手術,她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美女畫作為概念:蒙娜麗莎的額頭、熱拉爾畫作裡賽姬的雙眼、狩獵女神黛安納的鼻子、法蘭索瓦・布雪畫作裡歐羅巴的嘴巴。看見美或看見醜,從摧毀、組裝到重建,她的目的隨著手術後面容的變化,逐漸浮現:
「我動手術不是為了美,而是為了藝術。真正的目的是要摘掉你與生俱來的面具,並且重新創造。我所有作品都是為了反抗美的標準。」— 奧蘭
針筒與手術刀冰冷地侵略她的皮膚,切割、注射、縫合,血肉模糊的畫面旁,是奧蘭帶著戲謔式的面容。針筒與手術刀就如同父權,而奧蘭是父權制度下被制約的女性面貌,經過再造,美是否依舊?如果美會變質,那又為何會有美的定義?


瘋狂的究竟是她,還是這個世界?
奧蘭稱自己的行動為「肉體藝術(Carnal Art)」,她一次次將身體作為媒材丟進實驗中,剩下的就交給大眾思辨,而《聖奧蘭的再生》絕對是她最具爭議的作品。
誰建構了美的定義?誰允許定義侵入人體?女性又為何一再容忍,被父權綁架?而又有誰能夠有膽量起義,去挑戰世界的不合理?當人們抨擊著她手術後詭異的面容,嘲弄她的瘋狂,奧蘭那手術台上異常清醒的表情,也許就是對所有聲音,最好的回答。

Source:The Guardian、Orlan
核稿編輯:洪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