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始於 14 世紀末,並在 16 世紀達到頂峰。米開朗基羅用四年的時間,在西斯汀禮拜堂的穹頂畫出了創世紀;拉斐爾則在梵諦岡宮殿,畫出了讓他名留千史的《雅典學院》。在當時,繪畫、建築、雕塑仍脫離不了宗教,這也使得文藝復興時期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總帶有神性美。
而往往予人神聖、宏偉印象的教堂建築,到了 21 世紀,還能夠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過去,我們曾經介紹過由修道院改建而成的公民圖書館 Het Predikheren,而這次則要介紹一座由 16 世紀流傳下來的廢棄教堂 Tas’s Church 改建而成的私人住所。
這座廢棄的教堂位於西班牙的索普埃爾塔(Sopuerta),在 18 世紀歷經改建,到了 21 世紀因為缺乏維護,教堂沒有屋頂、內裡早已坍塌,結構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
當建築團隊接下該任務時,除不得已,否則盡可能地避開了大動作改造教堂。
即便能夠不破壞既有的教堂架構,建築團隊仍舊遇到第二個棘手的問題 — 如何在保有歷史風貌的狀態下,加入現代家庭的設計元素?再者,原本的公眾空間要轉化為私人空間,又該如何在開放空間中創造家庭的隱私、親密感?
於是我們可以從照片裡發現,建築團隊幾乎是保留破損的牆面,樓梯、屋頂就像搭建在表皮上,不至於需要侵入或更動教堂本體,並且妥善利用了教堂的孔洞、結構擺設裝飾,且加入許多有如文藝復興時期的設計元素。
而在一樓,建築團隊將其打造成開放明亮的客廳;隨著木梯一階階往上走,則來到臥室區,透過樓層與較低的天花板,創造出較為私密的氛圍。
原本教堂內高聳的拱門,建築團隊決定在古老的牆面上放置木板,視覺上將鐘型一分為二,並擺放與文藝復興時期截然不同的繪畫作品,呈現衝突卻又異常融合的美感。
不抹滅歷史價值,不想盡辦法彌補歲月在建築上留下的痕跡,建築團隊選擇在歷史的基礎上,加入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家居設計,重新為老舊廢棄的教堂賦予全新價值。
那些曾讓人們認為遙不可及、神聖宏偉卻難以親近的神性建築,直到 21 世紀,依舊佇立在原地,卻因此擁有了更多人性。
Source:ar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