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週年了,那場撼動西北太平洋的一陣低鳴,地裂了東日本的環境,劇變了東日本的生活,十年來,社會持續地為人類的所作所為反思,並檢討了過去太多對於環境不友善的發展及建設,這樣的態度也反應於設計中;在東日本大地震即將屆滿 10 週年的前夕,讓我們透過幾項與防災相關的代表性設計,一同看看這十年來,人類對待天災的態度有了什麼改變。
01. OLIVE
相較於 2000 年代,十年來科技進展和通訊方式的趨勢變遷也為設計帶來巨大影響。OLIVE 作為為 311 震災即時設計出的資訊平台,便由操刀的日本設計團隊 NOSIGNER 充分利用了這一特性,透過各地居民集思廣益,提供將手邊物件再組合成新用途的方式,並將這些資訊整理成維基百科式的網路平台,讓即便是資源相當有限的受災戶,也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生活品質,號召全日本的力量一同度過最艱困的災後重建期。
02. 東京防災
同樣是出於 NOSINGER 的作品,《東京防災》手冊可說是 OLIVE 的完全體,並與東京都營地鐵、巴士等合作,整理出更適合東京都居民的防災對策,並新增地震以外,如颱風、水災甚至是戰爭等天災人禍的應對守則,讓防災層面更完整。NOSIGNER 也將《東京防災》以開源形式分享,並提供多種語言版本,讓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透過手冊為難以提前預知天災人禍進行預防措施。
03. OHHHH 防災
「OHHHH 防災」則是來自台灣的社會實踐計畫,由台灣設計研究院號召,並由常年推動社會設計的水越設計(AGUA DESIGN)舉辦防災相關的設計工作坊,集結了台灣眾多設計師及品牌的心力,包含小北百貨及設計工作室東海醫院所推出的緊急避難包的設計整備,或是由水越設計、早起設計以及無印良品所合作的「有備無患行動」,對於身處台灣的我們而言,都是非常容易力行防災於生活中的參考案例。
04. ASOBOU
如果說前三項設計是對於天災的應對資訊整理,那麼 ASOBOU 計畫便是與天災共生的概念實踐,透過對校園的重新設計,將天災「日常化」。同樣由日本設計團隊 NOSIGNER 打造的 ASOBOU ,以水災的預防為概念,設計包含了淨水儲水袋、校園環境水位標示以及防災演練等產品與措施,甚至試圖以「Know No Water」活動,試圖使用 5 升的水袋讓人們思考諸如洗手、洗碗、刷牙等行為需要如何好好地使用和節約用水,進而了解我們每天生活所需的必要水量,融合遊戲概念,加上水災的可預測性比地震高上許多,讓預防水災成為更容易被落實的生活準備。
從以上四項設計都不難看出,「生活即是防災」已經成為防災設計的大原則,十年來的社會設計逐漸將災害應對日常化,逐漸地從「人定勝天」的概念轉變為學習「與之共生」。而除了設計,人們其實也能夠、並且更應該從生活做起,在日常中即具備著即時應對災害的條件及能力 — 只要你我皆能習慣於應對,這些災害所造成的傷害便能有機會大幅降低,甚至不再如你我想像中恐懼。
Source:OLIVE on Behance、東京防災 on Behance、 OHHHH防災 – 哇哉!社會設計實踐計畫、ASOBOU on Behance
Wonder More: 寫在東日本大地震 10 週年前夕|輯2:《アルバムのチカラ》,讓「攝影」成為守護家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