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桃園隨著捷運綠線的規劃拓展,有許多工程醞釀執行,政府於在地文化經營與留存明顯顯得薄弱。談起民間致力於在地藝文發展的空間,腦海中浮出的第一印象就是「只是光影」了。走進桃園廟後老城區(*註)新民街一角,2009 年開始座落在此地的只是光影,如今已邁向 10 年光輝,複合式空間除了經營有著老店特色的咖啡廳,也時常有各式藝文展演與工作坊於此地延伸發生。
在台灣開始以「替代空間(alternative space)」一詞形容美術館及畫廊以外的展覽空間前,這股風潮隨著 70 年代歐美國家複合式或替代空間的興起而流向台灣,當時的實驗性作品賦予空間一份對人與土地的草根性。只是光影負責人、也同為藝術家的蔡奕勳,從 2012 年對東門市場拆遷的社會運動開始醞釀,將咖啡廳鋪成為另一種為藝術、為社會發聲的起源地。
隱身在巷弄裡的光影,隨著四季更迭,陽光與植物,老舊物件與展示文字的交疊斑斕。從早上到傍晚,有著不同的變化。人們在此地滯留的光景,像光影回應給人們的,是一種細水長流的別緻。
餐飲方面,繼 2013 年推出結合在地食材與地方誌《夭夭季刊》的「只是新民餐」,近年只是光影推出的「只是新民餐 2.0」,則結合老桃園人從小吃到大的傳統老店 — 中崎布丁蛋糕、張豐盛花生麻荖、張松麥芽糖、新珉油條店,四家店舖皆圍繞在大廟後老城區一帶,將在地食材重新研發為一組套餐,藉由味蕾推廣並重新認識老滋味在時代中的承襲。
而空間作為展出場域,從 2013 年的二樓晝晝計畫開始,只是光影作為實驗展的平台正式啟動,每年除了與藝文工作者合作、對在地議題展開討論外,也辦理讀書會、社會議題相關講座,在這股能量流動下,甚至在 2016 年將咖啡廳暫停營運一個月,並將空間內轉化為「限時美術館」售票參觀,開啟了空間內的策展模式,試圖與跟隨時下潮流的咖啡廳做出對比。
有別於像白盒子那般高冷的展覽空間,藝術作品轉為直接地進入觀眾周圍,這種看似無形的登入,實則是對一般大眾了解在地日常,起了第一步的化學作用。
只是光影在新民街 19 號 2F 的現址,在年底就要永久打烊,預計在明年 5 月搬遷至新地方,但凡在光影留下足跡的我們,不管是匆匆走過或是細細欣賞,回憶留下或搬遷,在未來的空間內都會持續一樣的初衷,為桃園藝文開展新一面的痕跡。
* 註:桃園舊城區(老城區)為鄰近桃園火車站以景福宮(大廟)周邊為主
只是光影 獨立咖啡廳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桃園市桃園區新民街19號2F (小巷側門入口) 2F (現址預計於 2020/12/13 結束營業,搬遷訊息詳見 官方粉絲團) 電話:03 335 0368 營業時間:11:00 - 19:00(週二休息) 其他資訊:Facebook 官方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