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多數反骨的人性格往往外顯,當顏伯駿用理性溫文的語調講出熱血十足的話語,反而顯得格外有說服力。
連續多年操刀金曲獎視覺、為知名音樂人打造專輯封面,到近期與專門改造教科書的「美感細胞」團隊聯手打造「美感聯絡簿」、與一隅有花推出《一年生》植物日曆,甚至延伸出自製 Podcast 節目《Before Midnight》 — 向顏伯駿問起如何實踐讓自己喜歡的事成為生活,他反而在眉頭間閃過困惑,「我其實沒有在『實踐』,而是一直都在裡面。」
那裡面,埋藏了無盡的新觀點
還在讀國小的年紀,顏伯駿身邊望出去的世界正經歷大破大立。解嚴後的台灣邁入90年代,引進音樂頻道 MTV、Channel V,北美館開始舉辦第一檔雙年展,各種新價值正不斷碰撞、重組。他還記得自己小時候逛美術館,真正衝擊他的不是那些作品有多美,而是新的觀點:「我發現很多東西學校根本沒教。」年幼的他又驚又喜,就這樣穿梭在當代藝文環境,接納了各種席捲而來、誇張前衛,且充滿實驗性的新知。
那時聽音樂的方式很陽春,卻更引人入勝。因為網路還不好使,喜歡音樂必須勤跑唱片行、仔細閱讀樂評與唱片側標,所有趨勢得靠自己挖掘。這些探索的過程,點燃了他對音樂文化的熱誠,聽多了稀奇古怪的音樂,結合唱片封面視覺的綜合刺激,這些體會都成為「未來的顏伯駿」在專輯設計上嶄露頭角的養分。
透過在藝文世界裡雜食探索,各種喜愛的事物開始圍繞他的生活。然而,整個大環境卻不停對他耳提面命:不可以。
「你愛的這些東西,能換幾個便當?」
學生時期的他剛看完一場影展,滔滔和同學分享自己的感動,換來的卻是不解的眼神:「你為什麼要花時間做沒意義的事?看這些東西能換幾個便當?」聽到這些回應,顏伯駿才發現,原來自己熱愛的事,在旁人眼中只是邊緣的興趣。
「在成長過程中,我不斷被告知不應該做這件事,你可以『喜歡』,但不一定要做。」但顏伯駿並不打算被勸退,反而下定決心往前大步邁進。
「我的心態是『我不管了』,不管你們口中的這些『社會價值』,我就做我想做的事。」 — 顏伯駿
而這一走就是十年,顏伯駿順著本性,奮力想證明「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當飯吃」。這一切的起心動念,除了直覺上被自己喜愛的領域深深吸引,對他來說更重要的,其實是要先了解自己、釐清自己喜歡某件事背後的原因。
「如果因為表象就認定自己喜歡什麼,這樣的決定太快。」建中理科班畢業的他有感而發地強調,分清楚「喜歡」和「擅長」的差別,尤其重要:「我發現以前的我只是在做『擅長』的事,例如因為考試成績好『被稱讚』,而覺得要好好努力做;現在則只是單純覺得,我『好喜歡』圍繞我身邊的這些事物。」歷經多年探索,顏伯駿發覺自己理性的那面,能夠促使他熱衷於追尋每件事背後的意義與脈絡;而潛藏於內心極度感性的本能,則牽引著他奔向自己熱愛的藝文領域:「藝文領域的環境非常感性,但這些感性背後,都具有理性的價值,莫名地很吸引我。」
也因此,他很常在課堂上提醒學生:「先了解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再去思考如何和你喜歡的產業找到關聯,才能在裡面找到角色。」從小熱愛藝文的感性本能,結合追根究底的理性,讓顏伯駿在自己喜歡的世界,玩出社會刻板體制下意想不到的樣貌。
一件事帶來多大的成就感,要付出的代價就有多難
近年,顏伯駿以時髦、古靈精怪的風格,在設計藝文圈交出亮眼的成績單。媒體筆下的他敢做敢衝,是勇於追夢的代表,「我現在看起來、聽起來都很正向,但那些累的部分、累到什麼程度,我只是沒有說。」
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支撐著顏伯駿在擁擠的社會框架裡找到隙縫,撐開一束光。然而,追逐夢想的過程裡必有連帶而來的各種不輕鬆,顏伯駿把它們看作是一體兩面 — 賣力工作後,得接受自己身心俱疲;一偷懶,機會與資源就會減少。
「當我們極度想做到一件事,本來就要準備好付出代價。」— 顏伯駿
對他來說,人生裡排序第一的是成就感。累積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他更懂得觀察現狀,找到自己成就感的所在。而這個過程中,喜歡和討厭的事通常相伴而生。
這樣的覺悟,也讓顏伯駿眼前所見的理想之路更加清晰。「我在工作上曾有過一陣子低潮,覺得自己一直只是在幫助消費、幫別人賺錢。」認清了自身成就感的來源並不僅在於商業合作,顏伯駿開始調整路線,試著跨入不同領域,與從事社會倡議、美學教育的朋友們合作,因此有了美感聯絡簿、《一年生》植物日曆等自發性的美學開拓計畫。顏伯駿決定從自身關心的議題出發,在天秤兩端衡量理想與麵包的比重,縱使過程更加辛苦,顏伯駿也甘之如飴:「我現在想要的很多,累的事也很多,很平衡啦。」他一派輕鬆地笑道。
擺不平的自然捲:指向一切自我懷疑的源頭與解藥
顏伯駿第一次談到「自然捲」的話題,是在他的 Podcast。他說他這輩子都在試圖與自己的自然捲對抗。在他就學時期,普世欣賞的帥哥往往是直髮大眼睛,單一的審美觀讓顏伯駿很不安,費盡心思想把自然捲處理掉,甚至連自己的單眼皮也看不順眼,「老實說,當時我對自己是很自卑的,包含對很多事都是。」年少時期的顏伯駿要對抗的,除了單一價值的社會、不被周遭親友認同的志趣,還有他自己。
隨著在喜歡的領域累積越來越多成就感,這才讓他慢慢找回一點舒緩:「有一天,我看著自己的頭髮,我發現我好像可以接受自己的自然捲了。原來,原本的我就是最好的狀態。」慢慢地,顏伯駿把自己在各方面桀驁不馴的「自然捲」找了回來,「到頭來,我發現自信是自己給自己的。如果仰賴外界的稱讚,就會被牽著鼻子走。」當年擺不平的捲髮,如今他決定順著原本的髮流梳,才終於與自己和解。
「人生就這一次。」— 顏伯駿
叛逆追尋自己喜歡的事,不免也會遲疑不安,這時,顏伯駿總會用這句話鼓勵自己。「如果踟躕不前,我可能就會錯過我的人生,因為所有的年紀都不會重來。」他給自己的人生目標,是希望能不斷更新想像的疆界,接受、體驗各種人生的狀態。而認清時間的不可逆,正好可以提醒他:別因為不敢選擇而放棄。
然而,這句話對他來說是油門,也是煞車。當顏伯駿為夢想而心急躁進時,也常驀然想起:人生只有一次,「所以當你在莽撞時,是不是也該停下來思考、好好計畫?」
Photography / Fang Yen Wen
創造「吸引喜歡的事發生」的磁場
不只埋頭做當前喜歡的事,顏伯駿也不斷發掘更多未知的可能。過去的跨界合作經驗,讓他有機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當心境保持開放,更多好玩的計畫也隨之而來:「不是知道有一件事要發生了,所以去做;而是我不斷釋放對某件事有興趣、提出自己的觀點,機會自然會找上門。」
就連位在北投的新辦公室,顏伯駿也希望以「不設限」的狀態,吸引喜歡的事發生。在占地百坪的空間中,包含顏伯駿的「三頁文設計」,共有四組創業團隊共同攜手進駐,整體場域沒有公司與公司間的區隔,意在創造便於互相交流的環境:「我希望我們的設計師也可以了解其他創意團隊在做什麼、彼此討論切磋。環境可以很活,不是封閉的。」
從昔日為了喜歡的事對抗環境,到今日用心打造讓自己可以持續激發潛能的環境,顏伯駿傾心追求的,始終是為想做的事而活。而「設計師」這個標籤,早已不足以定義他:「我就是人嘛!其實在我做的所有事情中,我一直都一樣,不斷探索自己還可以做到多少,更像個野孩子。」
如何實踐自己喜歡的事?
正如同顏伯駿一開頭所說,他早就在沉浸在裡頭了,從沒離開過。
顏伯駿
Facebook / Instagram / 三頁文設計
WONDER x POP UP ASIA 【WONDER 100 概念展演】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四號倉庫 ▪️ 展期:11/19(週四)~11/22(週日)10:00-18:00 ▪️ 更多展會資訊請參考:POP UP ASIA 官方網站 ▪️ 近期將陸續釋出 WONDER 100 活動訊息,敬請持續關注!
關於 WONDER 1OO
今年 9 月開始以全新姿態展開營運的 WONDER ,秉持著 “Wonder everyday , everywhere.” 這股對喜愛事物始終抱持好奇、無畏探索的能量,與懷抱相同理念、致力於「讓喜歡的事成為生活」精神的 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 攜手展開 「WONDER 1OO」計畫,並將推出概念展演。未來,WONDER 將持續蒐羅 100 位、甚至更多更多「讓喜歡的事成為⽣活」的代表性的風格人物、團隊、品牌和創作者們,鼓勵眾人勇於挑戰未知、擁抱熱愛事物,成為體現多元價值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