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 11 天的 「2020 台灣設計展」在 10 月 11 日落幕,今年以《CHECK in 新竹-人來風》為題,將新竹市區作為揮灑場域,集結舊城區及新竹公園兩大展區、11 個展館組成了一場「登入城市,也被這座城市登入」的公眾參與盛會。
儘管距離展覽結束已過了兩週,但因為出身設計科系,使我在觀展前就抱持高度期待,身處其中時更一心留意、關注細節,期望在展後為大家帶來觀展觀點。本篇就先由「展場規劃與設計」出發,為各位帶來回顧與看法:
新竹公園展區
新竹公園展區由「T1 城市終端機」、「T2 美感電域」、「T3 世界最美教科書展」、「T4 超連結」,以及「T5 ○循環設計展」、「T6 有種新竹」組成,聚集不同產業或設計公司、單位和組織,分別在各個場域實踐策展想像。
T1 城市終端機

作為本次台灣設計展的主展場,「城市終端機」從命題到展覽空間內容可說非常完美,並沒有辜負新竹市體育場這樣空間寬闊的展場,反而將其使用得恰如其分;空間和空間之間透過各式長廊連接,並對管控入場人數,讓展區內不會讓人感到擁擠,創造舒適的觀展體驗。

展品也滿足了各種觀展需求,以「位元」為單位詮釋新竹市民的日常,由資訊設計公司 Re-Lab 整理關於新竹的數據,及設計團隊「叄式」帶來的光影裝置區,無論對於渴求知識的參觀者或熱愛拍照分享的社群愛好者,都能滿足所需,作為主展場,我認為可說實至名歸。
T2 美感電域

「T2 美感電域」展區由「水越設計」策展,展出自「2016 台北設計之都」以來與台電進行的一系列美感重塑,可分為理解電力知識的「電區」,和展示變電箱改造成果的「美區」。其中電區令人感到優秀的安排,是請來台電工程師親身為民眾講解第一線工作過程,甚至讓參觀者能夠直接換上裝備,大幅提升場館展出內容與參觀者生活的連結感受,相信體驗過的人也會留下深刻的觀展印象。

展場內有台電的工作人員親自講解 參觀者也可以在台電人員協助下換裝體驗
相較於電區,美區的創新程度較為不足。現場展出「2016 台北設計之都」以來的變電箱改造計畫內容,但似乎沒有做太多更新;而新竹市內的變電箱確實改造不少,不過現場卻沒能看見變電箱計畫在新竹發展的過程,稍嫌可惜。
T3 世界最美教科書展

和「T2 美感電域」一樣,「T3 世界最美教科書展」也同樣是過去曾經展出過的內容,然而本次選址於新竹孔廟,在文化象徵上和教科書這樣的媒材產生了更具意義的連結。和其他展區不同的是,這個展區是以 App 號碼牌方式進行人數管控,讓這裡不會有其他展區那樣大排長龍的現象,孔廟也正好成為民眾的休憩空間,因此認為 T3 可以說是新竹公園內展務辦理得最好的展區。

然而,從展出內容來看,本次展覽的教科書比例以日本為主,較少看見其餘國家的教科書,而日本非文學類書籍向來擅長使用插圖及表格等圖像化方式呈現,並不僅限應用於教科書,因此單從教科書來做對比,或許稍微侷限了些;但台灣的教科書改造成果仍然令人驚艷,不得不羨慕起現今台灣義務教育的學生,比起從前能夠在更具美感視野的環境下學習。
T4 超連結

「T4 超連結」展區由簡訊設計及偶然設計策劃,內容呈現 Youtuber 們的科技隨身小物,以及由早期至今的科技產品流變,個人認為整體看來似乎較難引起觀者共鳴,其一是 Youtuber 的分眾性和知名度隨著其領域而有著不小差異,不少中年參觀者花了不下一個小時排隊,入場後卻可能看不太懂展覽內容,有些可惜。其二是,以科技切入新竹的深度有限,雖然可以從展區的燈光安排變化看出策展單位有所用心,但對不太了解的大眾來說可能僅僅看到科技產品陳列,距離留下難忘印象還有些距離。
T4 超連結是觀展門檻較高的展區

T5 ○循環設計展

T5 展區由春池玻璃及究方社共同策展,作為新竹在地持續致力於循環設計的知名玻璃廠,春池玻把握主場展演優勢,現場有三項以玻璃為媒材的互動裝置,不難看出對本次台灣設計展的極力投入。
除了玻璃裝置外,展區內容也頗具深度。展場分為黑、白、灰三個展間,其中黑色展間傳達形形色色的新竹市民對於「循環」的看法;作為一個在當代環境下不斷被提及的展覽命題,策展單位能用如此在地的方式討論「循環」,並且又沒有偏離主題,功力可見一斑。

T6 有種新竹

作為一個與禮品店結合的展區,「T6 有種新竹」或許透出主辦單位在禮品店這樣的小空間做了妥協,然而妥協中仍有不少突破,例如嘗試透過物件陳列呈現新竹的舊與新、以食物設計方式重塑新竹在地美食印象等等,但也許因為場域空間不大,加上必須維持禮品店運作,展覽內容對比禮品店反而顯得平淡。

Source : 台灣設計展 Facebook Source : 台灣設計展 Facebook

舊城區展區
舊城區展區以新竹的古蹟作為展覽空間,包含新竹州圖書館、美術館及影像博物館等,礙於時間及行程安排,本次展期間只前往「M1 重啟,未來閱讀」及「M5 有樂電影院」兩個展場,但本身仍非常喜歡透過展覽促動舊建物活化的做法,這也讓舊城區比新竹公園多了一份更貼近在地及歷史的底蘊。
M1 重啟,未來閱讀

「M1重啟,未來閱讀」展場位於新竹州圖書館,以閱讀為媒介重新串起新竹的過去與未來,展出了許多從日治時期保存至今的地圖及文件等。在觀展時詳讀這些文件資料,不論是百年前的 Graphic 排版或是地圖資料,時至今日看來其都還是很前衛的,文件內容也能夠用少少幾字帶出建城至今的歷史迭代、過去整個台灣或新竹的繁華;雖然這樣的內容顯然並沒有吸引太多觀者駐足,但仍然不減它們深具內涵的事實。

除了書面文本,展場也邀請了裝置藝術家及 VR 設計師展出,嘗試讓大家透過更多媒介體驗閱讀,雖然並非高人氣展場,對多數人而言內容較為生硬,但仍認為是非常值得一看。
M5 有樂電影院
M5 展區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展區」,更像是以播放台灣動畫片、紀錄片為主的「電影院」。在展期間於 M5 分別收看了露天場的《魔法阿嬤》及室內場《幸福路上》兩部經典動畫;值得一提的是,有許多年輕爸媽帶著剛懂事的孩子來看《魔法阿嬤》這部他們自己孩提時的台灣動畫,看著心中感觸油然而生 — 原來屬於台灣動畫的感動是可以跨越時代的。
室內放映場位於影博館內部,也是過去的戲院,在舊戲院收看《幸福路上》這樣年代跨度極大的電影,特別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對新竹推動古蹟以動態互動方式保存的功力感到佩服。

M5 的戶外電影院播放著《魔法阿嬤》
利用三天在台灣設計展服務的空檔,看完了 11 個展區中的 8 個,有個很強烈的感受:
我不是台灣設計展的目標受眾。
作為一個設計從業者,可能因為過去看過太多由在場不少單位舉辦的相關展覽,大量投入宣傳經費的新竹公園展區,除了 T1 外,有不少內容感到重複。在我看來,相較前一年由屏東主辦的 2019 台灣設計展「超級南」,今年台灣設計展與「新竹」的在地連結稍嫌不足。
可能是新竹市的幅員相較屏東縣難以發揮,又或者新竹市產業結構相對單純,讓策展單位以不少過去在台北展出過的展覽作為核心;當然,對於很多第一次看到這些內容的觀展者而言,仍然能有豐富收穫,只是我認為,相較於新竹公園展區,舊城區展區其實「更能聚焦新竹」,但從宣傳重點及觀覽人潮可以看出舊城區展區被忽略不少,是令我在觀展時深覺可惜的地方。
設計產業近幾年在國內蓬勃發展,眾多展覽都讓大家看見台灣設計的實力,然而回顧這幾年不少展覽,不難發現經常是少數耳熟能詳的策展單位輪番上陣,是少數團隊壟斷了資源,或是台灣設計世代也開始出現了斷層?或許也值得身處設計產業的眾人共同省思。
圖表製作 / Huanting Wu
首圖來源 / 台灣設計展Facebook
Photography / 除標示來源者外,其餘由 Huanting Wu 拍攝
Wonder More:這一次,新竹贏了!盛會之後,邁向更好(下):活力視覺、新竹獸、突破性戶外展演,解析「2020 台灣設計展」展會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