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初,聯合國軍的一支美國巡邏隊進入到位於首爾北部的村莊,它在經受了戰爭的摧殘後已變得面目全非,房屋坍塌,屍體橫陳。儘管他們認定這裡全無生的氣息,士兵們還是隨意的檢查著屋內。推開一道房門,迎接他們的是腐爛的惡臭味,他們說:「這裡面沒人。 」
一位美國士兵決定還是進去查看,於是他在一具死去好幾天的腐爛屍體旁發現了那個男孩。他呆滯的坐在污濁中,蒼蠅圍繞著他飛。
這位男孩名叫Kang Koo Ri,當士兵把他帶出屋子時,他虛弱得幾乎無法行走,身軀纖弱地如同一隻小動物。他被送往Bo Yook Won孤兒院,在那裡集聚著一批在戰爭中失去家庭的孩子。
Kang Koo Ri長時間的沉默,他坐在角落,有時候他臉上並沒有表情,一行淚卻悄悄地從眼角滑落。
在孤兒院,他幾乎不與其他孩子交流,因為他們總會提及更多版本的悲慘,死亡的氣息無法消解,他也幾乎拒絕吃任何東西,手上常握著一根棍子,留給人們背影。
攝影師Michael Rougier第一次見到的Kang Koo Ri就是如此地憂鬱,他的表情介於生與死的臨界點,冷漠、無望。Michael Rougier為他寫了一篇文章,名為《不會笑的男孩》,該篇文章在同年7月刊登在《時代》雜誌上。
在朝鮮戰爭之前,大部分美國人對這個國家沒有太多的概念,即使有也並不會投入過多的關心。《不會笑的男孩》引起了一陣反思,那個男孩是如此地弱小無助,他的眼神渙散,戰爭摧毀了他的一切,彼岸的人們通過這些影像體會到了他的顫抖。
1953年,朝鮮戰爭以停戰協議結束,而Kang Koo Ri的生活卻似乎不會因此減少一絲悲慘。直到3年後,一位來自洛杉磯的萊弗夫人被Michael Rougier的照片所打動,她給《時代》寫信,說道「 我跪在地上祈禱,我要收養這個孩子 。」
多年後,人們再次看到Kang Koo Ri,他穿著格子襯衫,在旋轉木馬上歡快的笑,在教室裡高高的舉起手。這是他給人們的第二次影像,他成長為高大的少年,臉上有著標準的美式笑容。
在朝鮮戰爭中出現的無數故事中,很少有故事能像《不會笑的男孩》那樣感人,它依舊提醒著人們,戰爭所帶來的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