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本隆司於1947年出生於東京,他的學生年代正是日本學生運動的「黃金時代」。宮本隆司與同學們建立了一個名為「美術家共鬥會議」的組織,他並不作太多政治申訴,只關心表述者的狀態。
同時期,Provoke成立,他深受挑釁派的影響,開始了攝影創作。
畢業後,由於產於了太多敏感的運動,宮本隆司求職艱難。最終以零經驗在一本名為《住宅建築》的雜誌社工作。他逐漸對建築、民俗與社會學有了一定的瞭解。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提出了「列島改造計畫」,這在當時的日本引發了一次全民熱潮。大部分地區開始對城市進行投資與改建,土地與自然被現代化之手挖掘開來,一方欣欣向榮,一方死氣沉沉。
80年代開始,日本出現了一批以景觀記錄為主題的攝影家,宮本隆司是其中一位。他開始拍攝施工場地,拍攝被拆除的建築物乃至破落的街角巷尾。對社會改造的存疑與客觀視角,成為這批景觀攝影家的初衷。宮本隆司冷言冷語的作品,如同一雙冷漠的眼睛,注視著社會浪潮的超速前進與顛覆。
除此之外,還有以柴田敏雄和畠山直哉為首的攝影家與宮本隆司做著同樣的事情,即是記錄城市與工業發展下,一個「破敗」的世界。
多年後,宮本隆司有了《神戶1995:對地震的再認識》、《新·建築的默示錄》、《九龍城寨》、《紙板房屋》等等著名作品,它們的主題依舊鮮明。這時候的他在界內被掛上了「廢墟攝影師」的名號,而他自己卻一再聲稱:我從沒覺得我是在拍攝廢墟,我個人對建築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執著。
在他的思維中,所有的廢墟都是短暫的,諸如一株正茂盛的仙人掌,所有的事物一邊與社會產生著關聯,一邊慢慢的自我消亡。更確切地說,宮本隆司在以民俗學的視角拍攝,表面的廢墟與建築,其實是人的生活狀態與情感。於是在他的構架中,建築不再是空間,而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