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Hoepker的本職是考古學家,1959年,他開始拍攝當時的東德影像,次年,進入Munchner Illustrierte and Kristall公司擔任攝影師,1972年,他開始擔任德國電視臺的攝影師與紀錄片製作人。從50年代到80年代末,他持續拍攝了20餘年的東德影像。
他拍下鮮紅色的旗幟,整齊劃一的步伐,冰冷的鐵圍牆和舊雕像,Wolf Biermann的神態,孩子們站在屬於蘇聯的街道上,拍下70年代後的新式建築和在公園吃便當曬太陽的金色人群。
拍下美麗的波羅的海,拍下在東柏林與西柏林牆之間玩耍的一個小孩與一名東德邊防警衛,拍下一張存在於「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10周年」慶典上的軍事海報,上面寫著:為和平而戰。
從1974年開始,Thomas Hoepker與同為記者的妻子Eva Windmoeller得到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認可,開始整理與收集這些年間所拍攝的東德影像。那不過是一些被一代人熟記於心的政治與日常生活,卻隨著一個國家的消失而改變,它是某種昇華,也是某種變質。
於是聯想到蘇聯,在龐大的身軀轟然倒下後,人們面面相覷,心照不宣的清理著舊的痕跡。1991年的烏克蘭有5500座列寧雕塑,直到十餘年後,才終於有人通過了「銷毀法」,把不管是痛心還是無奈還是漠然的歷史記憶匆匆掃除,以便不要再沉默與尷尬。
Thomas Hoepker拍攝東德,同樣是一場祭奠,而人們在其中看到了全然不同的色彩和氛圍,它既是對浪潮青年的亞文化的懷念,又是對嚴苛制度的長期用腦過度,它是一幕幕鐵藍色的賽博龐克幻境,也是彌漫在空中隱形的電子音樂。這樣的東德,全然沒有了固定的印象,它只是搖搖曳曳、變幻莫測的過了幾十載,然後壽終正寢。
後來Thomas Hoepker也拍攝過紐約、北京與上海。在對這些城市的刻畫中,它們的面貌有了既定的顏色,也使得Thomas Hoepker更像是一位成熟捕捉與記錄的攝影大師(1988年,他加入Magnum,在2003-2006年出任主席)。
然而,對於故鄉東德的刻畫,卻更像是不斷變化著的一篇漫長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