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總有各種方式「見到」逝去的親人,通過照片 ,錄影,還有正在普及的VR技術。
在200餘年前,想要可視化的見到逝去的親人,是權貴階層才有的特權。他們讓畫師給家人畫生動的人物肖像,在攝影被發明後,最初被留在影像上的人物依舊是這幫傢伙。
等到1839年,銀版照相技術誕生,普通家庭才有可能享受到照相的服務。
由於價格對於他們來說還是很貴,於是每個人一生就只有一次機會可以拍照——在他們死了之後。
聽起來簡直荒謬,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在死了後,才可能擁有一張自己的肖像照片。
但沒錯,這種肖像照片,被稱為遺體藝術攝影(Post-mortem Photography),其目的是為了給家人緬懷逝者,即是把「最後一眼」永久的留存下來。
攝影師利用各種支架,將逝者擺放出不同的造型,或是在花園喝茶,或是閉眼微笑,他們竭盡全力地讓逝者看起來像是一位活人。這些照片或會讓人不安,因為我們還是能從逝者的眼神中看出渙散,而他們的親人,緊緊依偎在兩側,神情苦悶又動容。
一張孩子的遺照後用荷蘭語寫著一首詩,大概是由父母所寫。小天使短暫的來到人間便匆忙離開,這張窄小的照片就成了一個家庭往後的念想。
這麼說的話,或許我們會理解遺體藝術攝影(Post-mortem Photography)的存在。
80年代,美國眼科醫生Dr. Stanley Burns開始收集這些照片。而在他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它們在傳遞中被認為是某種嚇人或不吉利的事物而被銷毀,這導致了成千上萬的圖像的丟失。
Dr. Stanley Burns歷時數年,共收集了5050餘萬張相片,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私人攝影博物館Stanley博物館。並出版了《Sleeping Beauty I & II》與《Sleeping Beauty: The History of Memorial Photography in America(靜默的靈魂——美國紀念攝影)》幾本著作,對遺體藝術攝影進行了獨特的概述。
由於Post-mortem Photography的影像,我們能回憶到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各個家庭,是懷著怎樣複雜的心情,與支撐著的逝去的親人拍一張笑著的合照,這是一張全家福,數百年來,這樣的愛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