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好萊塢經典影片和攝影的關係,最經典的莫過於希區考克的《後窗》,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另外一部影片,由波蘭斯基導演的經典偵探電影《唐人街》。作為偵探類型片鼻祖級的片子,這部1974年的電影集合了攝影在偵探事件中所有可能使用的情況。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以1930年代為背景的故事。電影一開場是一疊照片的特寫,畫面中一對男女在偷情,顯然是暗中偷拍的照片。接著影片拉回到了整個場景,男主角傑克的私家偵探辦公室,有趣的是,這間辦公室掛滿了一牆的肖像照片。故事開始,警員傑克受雇於莫拉雷太太的女子調查丈夫的外遇,傑克發現莫拉雷是當地水利總工程師,正在為興建水壩問題和當地農民爭執。
隨後助手拿著剛剛放大的照片, 傑克認為這些照片沒有用。他又接到內線的消息,於是從公園一路跟蹤到了家中,像狗仔隊一樣地抓拍到了莫拉雷和女孩見面。在這個場景中,利用鏡頭玻璃的反光,鏡頭所「見」和觀眾可以看到傑克的取證過程,相機和人物視角統一,而不需要通過電影常用的主觀鏡頭,也就是「動作–拍攝對象–偷窺者反應」。
詭異的是,下一個場景,馬上出現的是照片見諸於報端。與此同時,真正的莫拉雷太太卻找上門來要求傑克停止調查莫拉雷,而莫拉雷卻疑似意外突然死亡。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波蘭斯基將照片作為證據來使用,再將這一過程嵌入一個故事建構的事件鏈中。故事所設置的1930年代,正是攝影的寫實特徵大行其道,攝影還未數位化,照片所提供的表層信息常常被直接等同於真實,這也就有了電影開始,莫拉雷與女兒(莫拉雷太太和他的父親克洛斯亂倫生下的女兒)見面,卻被誤作為莫拉雷出軌的證據,照片馬上被利用,登上了報紙。
照片成為假象的共謀,整個故事在開場便疑雲團團。緊接著,傑克透過莫拉雷辦公室懸掛的一張肖像下面的註解,以及後面發現一張莫拉雷與的克洛斯合影,一步步揭開密碼。從結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單單照片不足以成為證據,照片與它所處的關係,被納入到更大的意義結構中,來敘述人們眼中的「真實」。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文本。羅蘭·巴特認為,新聞照片與另外一個結構產生關係—–照片相關的所有文本,包括標題、圖片說明和文章。本雅明認為,沒有圖片說明,「所有照片只是一連串的巧合。」除了文本之外,照片所在的情境,例如電影中這張照片所在的辦公室,構成了完整的意義結構,使得偵探傑克一步步窺見事情的真相。
不過,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不僅僅在於透過照片證據建構謎面,又在照片的提示下一步步解密的過程,影片在偵探故事框架外發人深省的高潮與結局部分……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 羅伯特·湯 / 羅曼·波蘭斯基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