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國引進了Ansel Adams的展覽,在大城市掀起了攝影的風潮。這是當時很多普通人在街頭看攝影的初次經歷。
亞當斯的這場展覽給了大家巨大的影響,人們在巨幅的宏偉景觀影像中感到震撼,並把景觀與攝影牢牢聯繫在一起,以至於往後的很多年,只要提到攝影,大家想的就是拍景觀。
當然,如今熱愛商業攝影、熱愛拍山河星空的年輕人都沒有看過這場展覽,甚至也不知道亞當斯是誰,而他卻「默默的」、先入為主地改變了人們的攝影觀念。
亞當斯本人畢生都在拍攝極致的景觀,他和現在穿著攝影夾克、扛著巨長鏡頭的「攝影大叔」有何區別麼,大概是因為在他還是一個孩子時,就開始致力於展現景觀了。
那時的亞當斯總在豔陽下度過他的暑假,有一天,他的姨媽給他看了一本名為《深入西嶽中心》的畫冊,裏面有關於約塞米蒂的景象。
據他的親人描述,他當時就是一幅歪著頭的樣子,配上他在四歲時就撞歪了的鼻子,有些好笑。
那時的他擅長鋼琴,所有人都以為他在日後會成為一位優秀的鋼琴師,而他卻在十幾歲時決定去往書中的約塞米蒂,在那裏長期駐守與觀察,這也是我們如今能夠看到這片絕佳風景的緣故。
說到批評,那麼亞當斯是承受批評度最高的攝影師之一。
「在這個崩裂的世界中,居然還在拍石頭」。
從這批評之中,我們可以從斜面窺視到,亞當斯到底拍了多久的景觀呢—大概是拍了一輩子。
在他的國家的跌宕起伏的歷史中,他依舊穩穩地、靜默地、專一的拍攝山脈與石頭。
如果去研究了亞當斯的童年與青年時期,就不難發覺,他自小與他人不同,並且在長大到三十歲、四十歲乃至六十歲時,也依舊不同—他作為一個被同齡人排擠的人,一直在堅持個人的審美。
而如文章開篇所說的,這樣的堅持,卻在幾十年後,成為了世界上另一個國家的攝影觀念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