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期有在看我的作品,應該或多或少知道其實我是一個不太常用「超廣角」進行拍攝的人,我自己手邊的鏡頭,最廣角的是 Sigma 24mm f1.4 art。
很多朋友問我怎麼不買 24mm GM,因為我的 24mm 出勤率已經是我所有鏡頭中最少的一顆,所以如果要汰換,也會安排到最後面,而超廣角?自從離開 Nikon 的 14–24mm f2.8 後,我就再也沒有買過第二顆超廣角鏡頭。
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跟自己的拍攝習慣變化有關,這幾年來無論在構圖上,或是想法上,都會傾向用比較「安定」的方式來呈現畫面,也就變成最常使用的鏡頭不是 50mm 這個焦段,就是 85mm 甚至以上。
超廣角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變形」,無論怎麼修正變形,物理限制下的鏡頭變形還是難以避免,當然,如果你換一個思維,去運用這些變形,其實可以創作出張力十足的作品,例如 Platon。
現在鏡頭的全名越來越長,「tamron 17–28mm f/2.8 di iii rxd」簡單聊聊這顆鏡頭給我的第一印象。
- 輕巧:可能是因為篇塑膠感的鏡身,拿在手上沒有太大的負擔,以搭配 Sony E-mount 的機身來說,相當的契合,就如同 28–75mm f2.8 一般,讓人感受到完全為了 A7 系列打造的感覺。
- 畫質:就直接感受度上畫質的銳利度超越了 28–75mm f2.8,這點讓我非常的意外,照理說超廣角的畫質應該不會勝過標準鏡,但無論如何,至少在中央的區域上是這樣的,他銳利的畫質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對焦距離:除了先前提過的三顆 tarmron 定焦鏡以外,這顆的最短對焦距離大約是 19cm,雖然放大倍率不像那幾顆定焦達到 1:2 的微距,但已經可以用來拍攝一些很特殊的畫面。
- 價格:不到三萬元的售價,對比上述的優點,如果要論 cp 值得話,這顆鏡頭絕對是滿分。
在運用超廣角上,如果不擅長掌握廣角的變形,把人物放在中央帶入環境是一個很簡單的做法,在拍攝時要特別注意頭部的變形。
我知道許多剛入門的攝影師在使用超廣角的時候會不自覺得蹲低姿態,利用由下往上拍攝的方式讓被拍攝的對象看起來腿會變得比較長。
但如果問我的話,我會認為這種利用鏡頭偷吃步的技巧也許在 28mm ~ 35mm 這個區間下是可行的,當你使用 17mm 這類超廣角在拍攝時,人物的比例會變得太奇怪(除非你刻意要營造誇張的張力),而且腳掌會變得巨大。
再重申一次,除非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些什麼,不然這樣的拍攝方式要稍微適可而止會好一些。
雖然很多網友都有提到這顆超廣角沒有包含到 35mm 有些可惜,就我自己而言,因為我手上已經有 35mm f1.8 了,所以倒是不會覺得不方便,因為我是一個還算蠻勤勞換鏡頭的人,倘若是想要一鏡到底,這的確就會產生一點不便。
就我自己而言,如果犧牲了 35mm 可以換來現在的價格與體積,我會覺得這是個不錯的生意,畢竟誰不希望手上有一顆只要 500g 重量,但焦段從 16 一直包含到兩百,最好光圈還 1.8 的鏡頭。
妥協也是鏡頭在設計上不可避免的,我想大家也可以理解,當然,如果你搭配了 28–75 使用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以出門旅行來說,不想攜帶兩顆變焦鏡,也還可以購買一顆 35mm f2.8 來頂著。
我自己在用超廣角拍攝人像時,大概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遠離主體,就像前面幾張婚紗照的方式,讓人物聚焦在中心,環境的物件加以搭配。
另外一種就是盡量的壓近,但這時候就要很小心變形的狀況,找到一個視覺上不會太詭異,但是可以強化張力效果的角度。
我覺得在拍攝得過程中,因為這種鏡頭變形的運作,讓拍攝上充滿了趣味性,比起中規中矩的標準鏡,在使用超廣角拍攝時的樂趣是很多的,值得細細品味。
如前面所說,因為這顆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很短,可以拍出像上面,只對焦在手掌,然後整個身體都進入散景的畫面,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效果,如果有機會玩到這顆鏡頭,不仿多試試看不同的方式來拍攝。
我想這個時代因為網路資訊的傳播,應該已經不太會有人拘泥於「廣角用來拍風景,望遠用來拍人像」之類的想法,一顆超廣角鏡頭依然可以拍攝所有的題材,只是端看你要怎麼運用,無論是街拍、風景或是人像,甚至拍攝婚禮、運動等題材,在一整系列的作品中,穿插幾張超廣角的畫面,我覺得可以達到很好的點綴,以及增加趣味度的效果。
但我也認為,超廣角是各種焦段裡面,相對比較不好掌握的鏡頭,他更需要你去思量前、中、後景的搭配(例如下圖),怎麼利用物體變形的輪廓,來帶出另外一個物體,怎麼利用廣角變形的特性,產生不同的引導線。
在我重新學習攝影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重新練習掌握廣角鏡,我自認為現在還沒辦法發揮到超廣角真正的魅力,也期許自己有一天可以更信手捻來。
我們之前有請「我都ok啊」團隊成員來試拍這顆鏡頭,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jxOMfSF_k&t=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