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ae
本文為「視·角」專欄,談論攝影/藝術書籍的第三篇評論。
今天為大家推薦日本中平卓马寫作的《為何是植物圖鑑》,台湾出版中譯本。
為何是植物圖鑑?從書名就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這本同時名為「中平卓馬映像論集」的書,記錄了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先驅性的思考與實踐。
書中第一章提出了攝影的方法論,以及這些攝影成立背後的社會性條件。正如作者寫道,本書是一些「片段式、一次性思考的痕跡」。書中針對社會問題的個人觀點,多於具有理論框架下的問題意識,儘管寫作邏輯比較零碎,但從書中仍然可以看出作者對於影像與當時社會的思考洞見。
閱讀此書,不可忽視的是作者活躍於日本攝影界的時間、以及本書文章的寫作時間——日本戰後的1960-1970年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朝夕變化的都市更新,這些時代的背景,是我們理解中平卓馬對於社會影像觀點的關鍵問題。
1968年,中平卓馬參與策劃「攝影百年——日本人攝影表現的歷史」,得以重新審視影像與歷史的關聯,也因此重新觀看攝影表現的意義。
就在同一年,他所創辦雜誌《挑釁》(Provoke),希望以個性化的圖像,挑戰既存美學或價值觀而被制度化整編的視覺系統。
儘管訴求簡單,但不可否認這是那個年代所需要的、非常先鋒並且有力的,連同他所拍攝的影像。
中平卓馬在進行這些實踐的同時,他的思考敏銳地觸及到,圖像的消費正在透過媒介發揮政治性作用。他分析新聞媒介上「照片的決定性瞬間」,是如何被媒體利用強加於事實之外,以及運動現場的受害者。這些「決定性瞬間」成為紀念碑,將影像的展示價值轉換為崇拜價值。這样的思考正回應了雜誌《挑釁》所批判的內容之一,即制式化的視覺呈現。
回到最開始書名的問題:為何是植物圖鑑?
「創作者被要求隨著先驗的影像來觀看世界、詮釋世界。但到頭來,不過是透過個別的創作者,或者進一步說是,透過對人類的歪曲,而形成世界的擬人化傾向。」
中平卓馬看到了攝影作品與社會的不合理關聯,想以全然客觀的方式,藉由植物圖鑑重新展開創作。這個書名如同一句藝術宣言,提醒著我們警惕制式化的視覺陳規,可能在影響我們的觀看和創作。
作者: 中平卓馬
出版社: 臉譜出版社
副標題: 中平卓馬映像論集
原作名: なぜ、植物圖鑑か: 中平卓馬映像論集
譯者: 吳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