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屆科學攝影特展-浮光≒謎離
時間 | 2019.07.23~2020.02.16
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第二特展室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2013年啟動的「科學攝影」活動,至今邁入第五屆。以華人世界豐厚的科學資產和知識為基礎,透過徵件、比賽、展示、教育研習、專書出版、媒體推廣、巡迴展示等方式,將公民的科學能量透過攝影技藝的釋放公諸於世,無論是工作、學習或純粹為了樂趣,讓民間的高手們更容易接近博物館。
2017年起,兩岸輪流主辦徵評活動。第四屆「形影自然」科學攝影比賽,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辦,參賽作品總計1098組,其中臺灣區31組,大陸區1067組。獲獎作品35組,計臺灣區23組(一等奬1件、二等奬1件、三等奬2件)、大陸區12組(二等奬1件、三等奬1件、青少年特別獎2件)。
第五屆「驚豔新視野」科學攝影比賽,由國立自然科博物館主辦。參賽作品照片組計809組,臺灣區531組,大陸區278組,動態影像組臺灣區28組。投件者職業以學生最多,其次為軍公教、服務業、自由業等;年齡層集中於21-30歲,其次為11-20歲、31–50歲。經各領域專家學者評選出56組獲獎作品,計臺灣區49組(優選3、廣達青少年特別獎1、動態影像觀眾票選1/評審奬1)、大陸區6組、香港1組。
本次「浮光≒謎離」特展,展出第四、五屆科學攝影得奬作品。拍攝主題以昆蟲與蜘蛛最多,其次是動物拼圖、天文、水下與海洋、物理與化學、植物與真菌、微觀世界等。
誠如老子云:「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面對宇宙萬物的誕生與湮滅,攝影者以時空平行之眼,尋找不同尺度生命交錯的瞬間,掌握穿眼鏡頭的光影角度,試圖解開混沌無明的科學謎語。
藝術家曲德華「凝視的幻化」線性雕塑作品,以光影幾何和山水空白特質為核心,飄浮游移的光影,從迴廊延伸到展場,營造從幽暗昇華的透明感,穿透二度攝影圖像與三度網格空間的隔閡,帶領經驗時間的四象維度。
網站連結: https://web2.nmns.edu.tw/Exhibits/108/2019ScienceImages/
「屏東,此曾在」—從異國到在地,重讀屏東風景
時間 | 2019.07.26 – 2019.12.08
地點 |屏東美術館202展覽室
攝影的「紀實性」,是一種反映真實的表現風格,面對「曾經」發生過的影像,我們得以尋覓的是什麼?是一種「此曾在」的記憶回溯?
攝影、圖像、文字的紀錄都是反映歷史的材料,以影像為介質,本展以「屏東」為議題,從二位曾經踏查台灣的外國人為引路,帶領大家以不一樣的視角觀看屏東。一位是熱愛探險的19世紀紀實攝影先驅約翰˙湯姆生,一位是為日軍蒐集侵台情資的法裔美國人李仙得領事,從他們二位異國人士的福爾摩莎獵奇視角開始,我們可以一窺自己不存在的那個現場。
從攝影本質的「此曾在」,我們得以回溯屏東的歷史,並站在「當代」這個位置,回應以六位當代藝術家的攝影、水彩寫生,以其為路徑,透過地景、人文的各種視角,再次書寫、解讀屏東,以各自的詮釋參與「屏東,此曾在」。
網站連結: https://www.cultural.pthg.gov.tw/p02_2.aspx?ID=5394&KIND=74
之間 Inter-media-te-許斌個展
時間 | 2019.10.05~2019.11.10
地點 |海馬迴光畫館
除了台面上的導演和演員,幕後有很多默默在做事的人,他們的努力通常不被看見。我並非要去介紹某一個演出,而是想要去記錄演出是怎麼做出來的,也在這裏面傳達我對這齣戲的想法。——許斌
順著攝影工作者的初衷,這不是一個傳統的「攝影展」。舞台攝影拍攝的對象,是特定期間齊聚一群人,齊心為完成某個展演而短暫的共同存在。展覽不展劇照,也不展示正式演出過程的紀錄影像,我們將焦點放在「幕後」,一般大眾不熟悉的舞台幕後影像中,在這之中也存在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樣態與創作做夢的非日常,那介於現實與虛構之間、上戲與下戲之間、構築與拆卸之間:排練、專注、協調、放鬆,種種我們還未能清晰辨識以及無法親臨在場的時刻。
展覽主要以日常/影像概念作為區別。二樓是關於正式演出前的幕後日常,我們打散單一演出與歷時性時間軸於整個二樓展場空間中,觀眾在展覽空間仿若踏入一個由作品搭建起來的幕後世界(小星球),影像孕生有著自己的時間進程與節奏。
三樓則是集結日常幕後拍攝期間所捕捉到具有強烈戲劇性的時刻,不論是許斌常說的影像中人的孤獨也好,或是要求影像應具備的強度也好,讓這些關於劇場的幕後日常,超出自身的日常性,有著攝影工作者對劇場的空間、人、物件、甚至是每一場演出的最低限投射,也有著被眾多藝術創作者捲入當下的瞬間重現。
展覽期間,許斌會帶領首次在臺灣舉辦的舞台攝影工作坊。於2019臺南藝術節三個節目的排練現場拍攝,並在10月27日的「舞台攝影工作坊分享與影像編輯實作」進行討論與分享,工作坊學員的作品將於展場中共同呈現,歡迎有興趣的大眾參與分享會。
「之間」,在時間、空間、攝影者與對象之間。許斌在排練場裡的紀錄姿態,可以透過幕後影像與觀眾產生怎麼樣的化學反應與影像閱讀?
網站連結: https://facebook.com/events/2530891630287962/
《炸献》林毓如攝影展
時間 | 2019.11.09~2019.11.21
地點 |爵士攝影藝廊
從光影的主從關係引導視覺感觀,刺激心中的好奇與疑惑,引發探究其背後的故事,及了解宗教文化活動對當地聚落的傳史與脈絡擔有極其重要的角色。
藉由剎那間乍現出光影的影像,從其傳達的訊息或密碼中體驗「視」覺如何影響「意」覺,也就是透過了視覺,大腦產生所誘發刺激人體的「五感六覺」,得以深入了解傳統文化與漢人的生活關係,及附有著傳承延續的使命。
當光被黑夜遮掩 慶典時刻來臨
炮竹翻轉成為主角 魔幻瞬間發生…
網站連結: https://www.yourart.asia/news/show/69437
近身觀察:韓國大邱攝影家聯展
時間 | 2019.10.26~2019.11.25
地點 |好地下藝術空間
這次的策劃展緣起於策展人田名璋去年在韓國大邱兩個月的駐村交流,認識另一位策展人張用根,開啟了花蓮/大邱兩地的攝影交流計畫,為台韓交流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此次的四位攝影家都在大邱工作和創作,他們都有著對於現處環境的強烈觀察,並且有一種身體感,像是臨場經驗的狀態,透過攝影來傳達貼身的強烈感受。安軟秀對於小時候成長的傳統居住空間,所帶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互動,感受甚深,如今高樓林立的大邱新市區,排列整起的漂亮建築,相對起來孤獨而冷漠。鄭貞叔所拍攝的Gyo-dong Market是韓戰後美軍駐紮地周邊的衍生市場,在70和80年代熱鬧滾滾,現在則是如同歷史的記憶一般漸漸沒落,她用心看著並記錄著這些市場的人物與景象,像是走進忽今忽昔的時光隧道一般。郭範錫對於海的眷戀可以從作品中感受到,海浪的巨大動態似乎只有在親臨現場才能體會,而黑暗中的閃光燈拍攝也帶來了清晰的動態感。魯珍奎的作品相對於前面幾位在環境中尋 走拍攝,他反而從時間的縫隙中拉出自身家族的片段回憶,也是他親手發現家庭老照片的觸動而生,用像是日曆網格般的半立體方式呈現,讓老照片重生並產生新的想像和對話。從上面的四位攝影家作品中,可見其近身觀察與詮釋的重要性,「近身」指向對於自身週遭環境的關注,而「觀察」則指向一種身體經驗取向,這些概念在此一展覽中被彰顯出來。
這次在好地下藝術空間的首檔韓國大邱攝影家聯展,期待讓兩地可以因此而啟動交流,也為花蓮地區注入新的藝術能量。
網站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82861172594951/
救援視角─無國界醫生照片展
時間:2019.11.08-17
地點| 信義誠品店6樓展演廳
一張張照片,拉近我們與急需幫助人們的距離
讓救援人員所見,帶你感受真實前線這次照片展將全球不同角落發生的真實人道救援情況,以照片和虛擬實境方式呈現,藉由視覺、聽覺拉近你與這些地區的距離,還有11位台灣救援人員的前線經驗,無論激動、難過、感動或期待,都歡迎你來感受。
*如欲推廣活動,歡迎填寫表單!
https://goo.gl/forms/TcmOcCQVkOElOio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