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手機版討論照片,我覺得人通常評價照片不是根據整張影像,而是根據社會文化所給定的幾個項目(亮麗、有故事、有溫度、銳利等等)。
譬如這兩張照片是一個手機社團裡面有人po出來,說亮的那張多好多有層次。但恕我眼拙,我覺得就是比較亮,色調有點不一樣,要說好壞,我完全沒有足夠的資訊來判斷。就這個意義上,一個沒什麼攝影概念跟有一些所謂受過攝影訓練的人,他的差別並不是直觀跟理論,也不是境界的高下,而是評價項目的多寡。
前者可能把銳度、層次、鮮豔、生動這幾項當成了標準,而後者可能多了色階、雅俗、怪異感乃至於形式等等。
我們會有一個感覺,評價的項目越多,理論上就越專業,可是為什麼。這背後其實牽涉一種難度的概念,當我們需要評價的項目越多,我們就會發現要每個都做到其實很難,譬如要亮又要有細節,要對比強烈又要細膩,要大張又要好畫質。
要問我這有什麼道理,我也不知道,不過如果要我區分商業攝影跟藝術攝影,我覺得可能在這邊,前者有很多要符合的項目,後者要創作者自己提出需要完成等式的項目。